- 主题:高山徒步有风险
哎,是啊。暂时取消暑假的重装徒步了。海拔类似,我怕下不来。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你背的东西多了。
: 高海拔应该轻装适应。住在较低海拔,更高海拔就轻装上去玩一圈看看反应。
: 没反应再背东西上去。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63.140.118.*
高反症状。
一是背不动背囊了,甚至走不了50米就要卸下背包,后来我用手提了一部分东西才相对好一点。
二是晚上睡不着,连翻个身都要喘气出汗。
其实,我倒觉得,现在有的人日常生活都像是活在梦里,这很多时候就是身体上出了问题,自己身体跟周围的生活环境不匹配,或者有什么疾病,影响了身体健康,导致一辈子都活得浑浑噩噩。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和人耐受程度不一样。轻微反应3000米左右就有了,体验就是比较低海拔徒步累。其他都还好。
: 我也不是第一次在外面走了,严重高反肯定不会是心理作用啊,真出现了自己会知道的。
: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111.207.4.*
拍照其实是审美。我习惯于户外拍摄,基本上抬眼一看眼前的景色不错,值得一拍,那就来一张,反正手机拍照也不用钱。
一般是前后左右走几步,转头那么120度,从中选一个比较有感觉的角度拍。
搁在往年,基本上这时候或者中午午休,或者傍晚顺路,都去圆明园走走,拍照。圆明园虽然破败,但是整体上的园林风景还是皇家规制的,大气,有档次。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过奖了。摄影就是熟能生巧。现在的设备和软件技术突飞猛进,门槛低了很多。
: 高原徒步我以前也想的好好的,慢慢爬升。但操作起来度没把握好了。玩这个除了自己觉得好玩,还有个目的是培养亲子关系。在3600米的时候我说我缺氧,快不行了,赶紧下山,孩子还有点遗憾。不过后来他看到我反应严重,开始关照起我来了。
: 如果有机会有时间的话,一周时间慢慢升,4000米也许也可以,还能增进感情。不过另一方面,我这次发现我比较敏感,再往上走就怕缺氧下不来。
: ...................
--
FROM 111.207.4.*
审美确实很重要。努力提高中。
【 在 masterlv 的大作中提到: 】
: 拍照其实是审美。我习惯于户外拍摄,基本上抬眼一看眼前的景色不错,值得一拍,那就来一张,反正手机拍照也不用钱。
: 一般是前后左右走几步,转头那么120度,从中选一个比较有感觉的角度拍。
: 搁在往年,基本上这...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63.140.118.*
前面我看懂了,后面说生活在梦中指什么?
【 在 masterlv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反症状。
: 一是背不动背囊了,甚至走不了50米就要卸下背包,后来我用手提了一部分东西才相对好一点。
: 二是晚上睡不着,连翻个身都要喘气出汗。
: 其实,我倒觉得,现在有的人日常生活都像是活在梦里,这很多时候...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63.140.118.*
哦,我是指那些身体跟不上,无法好好学习,动辄就脾气暴躁,心性不稳的这种生存状态。这其实很多时候,是要留意,生理性的问题。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面我看懂了,后面说生活在梦中指什么?
:
: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111.207.4.*
每个人高反的高度都不一样,谨慎试探、挑战,我家亲戚有到兰州就有反应的,同事有到丽江就躺平的
我个人直飞拉萨都没问题,我爸比我还厉害,从成都往川西,一天内升到4000m左右没有什么反应
只能自己去适应、调整,我每次到高点海拔,表现也不太一样,但总体来说还是可以适应的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发现高反完全没有预兆,说来就来。连续两次都是往上走到3600米左右出现严重高反,无法继续,第一次重装,第二次换轻装再试,都在差不多的地方。好在能安全下到平原。对我来说某个高度大概是越不过了。
: 小孩没有什么反应,还能帮我把包扛下山。我说,以后高原徒步你自己去玩了,老爹不陪了。
:
: ...................
--
FROM 223.104.41.*
我和家人去川西的时候,小朋友反应也是有的,真是完全跟个人有关,跟年龄相关性不大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小孩反而没事。也许我年纪大了,对缺氧比较敏感。
:
: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223.104.41.*
那么总体收获还是大于遗憾的,这算好事
以后可以考虑准备便携式血氧监测设备,提前了解 海拔/气候--血氧浓度--个人体感 的关系,大概率不是线性相关
等确认定性关联度后,再上山也不迟。
至于辅助设备(药品、医氧等)都有现成攻略,平时可以多加了解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过奖了。摄影就是熟能生巧。现在的设备和软件技术突飞猛进,门槛低了很多。
: 高原徒步我以前也想的好好的,慢慢爬升。但操作起来度没把握好了。玩这个除了自己觉得好玩,还有个目的是培养亲子关系。在3600米的时候我说我缺氧,快不行了,赶紧下山,孩子还有点遗憾。不过后来他看到我反应严重,开始关照起我来了。
: 如果有机会有时间的话,一周时间慢慢升,4000米也许也可以,还能增进感情。不过另一方面,我这次发现我比较敏感,再往上走就怕缺氧下不来。
: ...................
--
FROM 211.103.189.*
AI说50岁以下是高反敏感人群
还有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
【 在 ysym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和家人去川西的时候,小朋友反应也是有的,真是完全跟个人有关,跟年龄相关性不大 ...
--
FROM 166.19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