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中医上千年的诊疗,都不算实证?
你太过想当然了。
古代药铺都是作坊,哪有什么批量?现在中药制剂想要上市,怎么可能没有验证过程?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建立了名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为中药新药的疗效评价提供了多层次、科学的路径。
现代中药制剂在批量生产前,都必须通过基于“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的严格统计验证。其疗效的确认,既依赖于现代临床研究的科学方法,也充分考虑和尊重中医药的理论特点和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人用经验。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个人使用中药有效的第一手体验,难道不能雄辩的说明中药不仅有效,而且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事实吗?
学而不思则罔,不要想一出是一出,要多思辨。
你说当代中医药没有验证,那不是胡咧咧吗
【 在 wlazy 的大作中提到: 】
: 任何一个上市的西药,都有公开可查的研究过程,作用机理,治愈率
: 怎么中医药厂就捂着数据不公开?是没有做统计还是治愈率惨不忍睹啊
: 个例不能作为通用性佐证
: ...................
--
FROM 125.33.83.*
客观存在,和揭示客观规律,本就是两回事。否定客观存在,没有意义。对客观规律的揭示,也就是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 在 dragonfly112 的大作中提到: 】
: 治没治好病,医生不知道,病人也不知道?
--
FROM 125.35.85.*
认为客观存在的本质是安慰剂效应,这个认识或者假说,证实了没有?如果证实了,才能成为结论吧?
安慰剂效应存在,和上面所说的结论,是不是缺少逻辑链条呢?
【 在 wlazy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根本的问题是
: 你为什么坚信传了 2000 年的药方就一定是有效的?
: 毕竟安慰剂效应已经是明确存在的,能传下来不代表一定有用,也不能代表毫无用处
: ...................
--
FROM 125.35.85.*
即便没有证实一个结论,请问,这就是证实了其他结论么?
需要证实的是什么?是现象还是本质?观察到现象,探究其客观规律,是不是认识论基本观点?直接否认现象,那就要证实那是错觉。
【 在 wlaz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怎么实证的?
: 你这么厉害应该发表过专业论文吧
: 把论文题目发来,我看看
: ...................
--
FROM 125.35.85.*
中医难道不是理论和实践不断螺旋式进步的过程?
世界上哪种认识(包括感性和理论)和实践不是螺旋式进步的过程?
我那个帖子是在讲,诊病也是实践,诊治的结果就是对理论和具体方剂有效性的验证。
不可能医生开了方,病人吃了药,对治疗结果却四目相对心茫然。
知道了疗效,是好了还是更坏了,自然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就会有改进。
这才是正常的认识(感性、理性)-实践(诊疗)不断螺旋式进步的正常形态。
【 在 meza 的大作中提到: 】
: 客观存在,和揭示客观规律,本就是两回事。否定客观存在,没有意义。对客观规律的揭示,也就是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
FROM 218.249.201.*
那就应该大胆做双盲实验,为什么不敢做?为什么做了双盲过不了?
【 在 dragonfly112 的大作中提到: 】
: 治没治好病,医生不知道,病人也不知道?
--
FROM 183.54.238.*
是要尽可能进行可靠的多重验证,而不是仅仅盯着双盲,双盲有其可比性前提。当不适合双盲时,不是说放弃验证,而是要想方设法用尽可能可靠的其他多种方法加以验证。
【 在 moon2025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就应该大胆做双盲实验,为什么不敢做?为什么做了双盲过不了?
:
--
FROM 218.249.201.*
那中医做了什么比双盲更高级的实验?
【 在 dragonfly112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要尽可能进行可靠的多重验证,而不是仅仅盯着双盲,双盲有其可比性前提。当不适合双盲时,不是说放弃验证,而是要想方设法用尽可能可靠的其他多种方法加以验证。
:
:
--
FROM 183.54.238.*
不一定比双盲更高级。
验证这种实践也是有条件的,适合的就是最高级的。
即使不能通过验证完全排除安慰剂效应,通过多重验证合并思辨,也能基本排除掉。自己好好想想。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当没有好的验证办法时,还是要缓解病痛的,这才是第一位的。
不能因为不知道种子效果,就根本不种地了。
【 在 moon2025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中医做了什么比双盲更高级的实验?
:
--
FROM 218.249.201.*
你是个半吊子水平啊
一开始让你拿出实证,你不是第一时间提三结合,居然举个人的例子当做佐证
现在拿AI出来的信息装大明白了 呵呵呵
【 在 dragonfly112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太过想当然了。
: 古代药铺都是作坊,哪有什么批量?现在中药制剂想要上市,怎么可能没有验证过程?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建立了名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为中药新药的疗效评价提供了多层次、科学的路径。
: ...................
--
FROM 125.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