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脂批本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回有云:
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脂砚斋嫌原作者(作者是谁?)的写法过于客观,一点面子都不留,但用词却十分地客气——“史笔也”;同时他竟可以“命令”芹溪删除情节!(曹雪芹难道不是作者吗?)
从这个批语来看,原作者、脂砚斋、曹雪芹好像是三个人?并且三人的地位并不“平等”:原作者是经典,脂砚斋是权威,曹雪芹是晚辈。
批语中雪芹相关的10处地方,处处都和论及作者时候的语气不同:
[1]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2]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3]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4]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5] 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6]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7] 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义。
[8]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
[9] 献芹之民之意,令人酸鼻。
[10] 缺中秋诗,俟雪芹。
你看,命芹溪删文,俟雪芹补诗……一芹一脂……平起平坐的关系。而且批语只夸过雪芹一次:“一诗妙极。”后又说“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说明在批书人看来,雪芹自是写诗能力突出尔。最后还总结“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这里为什么强调书、诗分开?因为书和诗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同的作者。所以特意说明。
至于批语对作者的夸赞,简直是另一番景象,随便摘几段:
[7] 其心思用意,作者无一笔不巧,无一事不丽。
[15] 今作者写得一毫难处不见,且得二人真体实传,非神助而何?
[16] 又转出此等言语,令人疼煞黛玉,敬煞作者。
[20] 我不知作者于着笔时何等妙心绣口,能道此无碍法语,令人不禁眼花撩乱。
[88] 宝玉何等心思,作者何等意见,此文何等笔墨!
……
敬煞,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我认为脂砚、雪芹、作者必三人无疑。
--
修改:bitstone FROM 103.240.56.*
FROM 103.2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