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句
“应该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建立套路体系(形式体系),所有学习的知识点都是填充这个体系的,体系就是铁打的营盘,知识就是流水的兵。 ”
理论上是对的,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人能遇到的应用场景,已经足够了。
语文的基础体系,写作就是几套模板+一堆修辞手法+一堆表现手法构建出一篇文章,阅读分析就是从一篇文章中看出来这些模板和手法,并且理解作者使用这些工具的目的、作者的内容主旨以及要传达的信息。单就这些概念来说,虽然我没有认真列过,但不会超过一页A4纸。
这些东西理解和运用纯熟的话,我估计,可以保证阅读和写作达到80/100 水平,看起来还行的水准。
国内语文教育,无论它表面上怎么描述自己,设计本意就是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以课文为实例,迅速了解和掌握工具。这就跟新概念课文作为语法载体是一个道理。当然,无论教育部还是新概念都不会承认就是为了这碟醋才包了饺子,但从实际内容来看,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目的所在。现在很多人说语文课本内容没有美感。这是没看明白。课本想教你模板,你找它要美感干嘛。小学和初中课文都是按照这个速通思路编制的,也就到高中才会到文学赏析的层面。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的工具氛围都非常的浓重,学和考都是这样。
东大的各科教育都是这个思路:掌握和使用工具是难而重要的事情,你先把工具学起来;等你学会了,你肯定就能干点啥了,想干啥干啥,反正你有这个能力。这样。我感觉这个办法,是在捞前50%那部分中比较懒的。代价就是难度门槛导致总有后面一部分学生学不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受益。
一旦明白这个思路,怎么应对也很简单。抛开杂念,学就行了,就像学着用一把锤子一把斧头那样。学着用锤子是为了砸钉子,你不会去考虑学这个锤子能不能开阔视野培养美感提升素养之类的事情。你用锤子和斧头盖了房子,房子体现个人审美,而不是锤子和斧头。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学习套路是非常必要且高效的学习方式,套路就是形式,让所有人拥有一个简洁、高效、合理的形式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就是语文体系的度量衡。
: 我觉得语文教学还是有问题的,就是有意无意的回避套路这种说法,回避套路的形式总括属性,而专注于零散的各类知识点,学习被打散了,有天赋的人能自我收拾总结出来,而大多数人没法形成有机的形式体系,这造成了大多数人语文形式逻辑的混乱。
: 感觉套路被妖魔化、低级化,其实套路应该是形式的科学化,是高级的。
: ...................
--
修改:tokilltime FROM 142.179.74.*
FROM 142.1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