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今年的CMO,卷出新高度
这个道理在任何领域都一样,某个留守放牛娃如果有条件,也许钢琴可以比郎朗还强,但是无法证明了。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过程中的生存淘汰作用,各种因素。
: 假如把最优秀的教练集中到某个小城,教练可以全域选人,从幼儿园开始选,出了成绩给高报酬。
: 你看能不能出人?肯定出的,还能出不少。
--
FROM 223.71.245.*
是百米10s这个道理,就像每年高联考完,成绩都很稳定,和历史差不多,到了某种难度能够掌控的就是固定比例的人数。
【 在 hfyx 的大作中提到: 】
: 什么样的天赋水平就是看选拔标准,千分之一,百万分之一,都是优于常人,数竞国集标准就是只挑60个,省三标准可能上万人。这60人跟这上万人,差别还是很大的。
: 就像100米跑,11秒可能全球数以万计,在70亿人里也是有天赋了,但按10秒选拔,all time 就几十人。
: 天赋是前提条件,后天规划运作就是兑现天赋,条件不足就兑现不充分,这个就不可知了。现在强省出成绩的小娃越来越多,就是兑现条件比以前好了,弱省相反,听说小高年级就搞高联还很诧异。
: ...................
--
FROM 114.244.128.*
没有性价比,而且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人走偏,考题是根据现实情况设置的,可以控制分段,人本身只是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先天智力,在自然繁衍的基础上,不会出现过低的组合,假如南北各出了1个类同的特例,那么这种基因效应就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是稀少的,那么这两个类同特例同时出现(或万年出现一次类同)的几率组合 有可能比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星系都大,何况还是几十人的选拔?顶牛频频出现,说明的是环境出现了变化,人其实没变,类同的基因组合是大量存在的。更难的是兑现这种潜在能力,同样的环境,数量基数是最大的力量。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全中国找高考数学140的,也找不出多少,何况竞赛难度,想简单了。
--
FROM 221.223.198.*
希望北京今年能出点好成绩吧。去年没区分度的题真是太坑人了。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湖北这种,省队里差距很大,省队分数线不高,头部国子学的很强,加上这几年返场的数量影响,成绩稍有所提高,整体上和浙江、北京、上海还有点差距,上海也存在此现象,省队后面的分数不高。浙江和北京稍扁平,省队线也是最高的两个,差异在浙江一试比北京厉害。
--
FROM 64.207.220.*
最初的天赋有优势,但比例不会太低,生长过程中不断在强化或弱化,最终形成偏差,而体现出大比率差异,到了少年已经不可逆了,这也就是邱说的12岁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数学成就。
【 在 hfyx 的大作中提到: 】
: 什么样的天赋水平就是看选拔标准,千分之一,百万分之一,都是优于常人,数竞国集标准就是只挑60个,省三标准可能上万人。这60人跟这上万人,差别还是很大的。
: 就像100米跑,11秒可能全球数以万计,在70亿人里也是有天赋了,但按10秒选拔,all time 就几十人。
: 天赋是前提条件,后天规划运作就是兑现天赋,条件不足就兑现不充分,这个就不可知了。现在强省出成绩的小娃越来越多,就是兑现条件比以前好了,弱省相反,听说小高年级就搞高联还很诧异。
: ...................
--
FROM 221.223.198.*
其实现实证明了,整体可证明,个体不能证明
有个集群基数,只要达到这个集群数量,各行各业都能充分发展,高低人才搭配到最优,这就说明了有一个百分比足够冗余完成各项需求。
【 在 hfyx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道理在任何领域都一样,某个留守放牛娃如果有条件,也许钢琴可以比郎朗还强,但是无法证明了。
:
--
FROM 221.223.198.*
全国一个年龄段超过数学国集标准的人肯定不只60,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够兑现这个标准,不管是参与还是没参与,总有用成功有人失败,因为数量就是定值60,哪一年高于这个天赋参与的人多了,哪一年参与的少了,下一级别的兑现了,就归结于运气吧。
但是这个天赋人数比例是固定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培养,搞不了就是搞不了,百米想进11s,进10s,就是狂练,也是大比例的人一辈子做不到的,数学竞赛也一样,个体间差距很大,这是事实,你没在这个环境里,否则你也能看的清楚,有些人就是天赋高,当然也是在一定难度范围内,下一个难度,依然是剩下的人里再次筛选。
比如喆哥最后能到什么水平,都得看能否兑现,他可以4年级一年之内从高联初学到北京初高中生年龄段第五,换个人还真做不到,邓乐言也不行,但是到了cmo,imo,喆哥到底还行不行,都是未知的,目前来说,他现在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邓乐言高一的高度,还有段路要走。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性价比,而且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人走偏,考题是根据现实情况设置的,可以控制分段,人本身只是重要因素之一。
: 人的先天智力,在自然繁衍的基础上,不会出现过低的组合,假如南北各出了1个类同的特例,那么这种基因效应就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是稀少的,那么这两个类同特例同时出现(或万年出现一次类同)的几率组合 有可能比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星系都大,何况还是几十人的选拔?顶牛频频出现,说明的是环境出现了变化,人其实没变,类同的基因组合是大量存在的。更难的是兑现这种潜在能力,同样的环境,数量基数是最大的力量。
--
修改:Juicy812011 FROM 114.244.128.*
FROM 114.244.128.*
运动员好像很有说明力,其实运动员的成绩也是结果,运动员本身成绩不具备证明天赋的小几率。
短跑也这样,天赋是肯定存在,但几率不会太小,太小就不是人生的了。
天赋在不断夭折或弱化,这才是自然规律,运动员因为训练不科学或受伤,彻底扭转潜力的不要太多,另外环境因素也占非常大的比重。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百米10s这个道理,就像每年高联考完,成绩都很稳定,和历史差不多,到了某种难度能够掌控的就是固定比例的人数。
--
FROM 221.223.198.*
极高极低天赋的分布更像金字塔型
如果说比例不小,那只能是标准设置的低。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运动员好像很有说明力,其实运动员的成绩也是结果,运动员本身成绩不具备证明天赋的小几率。
: 短跑也这样,天赋是肯定存在,但几率不会太小,太小就不是人生的了。
: 天赋在不断夭折或弱化,这才是自然规律,运动员因为训练不科学或受伤,彻底扭转潜力的不要太多,另外环境因素也占非常大的比重。
--
修改:Juicy812011 FROM 114.244.128.*
FROM 114.244.128.*
我的意思就是天赋比率不会太低,天花板的高度不是1人顶起来的,是一群人,最终总有1人脑袋更高一点。我个人思考的观点是:1%可能不足以细分天赋差异,但再往上,逐步加速让位于环境因素。如果娃设想的对,天赋的先天差异就很难突破1‰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全国一个年龄段超过数学国集标准的人肯定不只60,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够兑现这个标准,不管是参与还是没参与,总有用成功有人失败,因为数量就是定值60,哪一年高于这个天赋参与的人多了,哪一年参与的少了,下一级别的兑现了,就归结于运气吧。
: 但是这个天赋人数比例是固定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培养,搞不了就是搞不了,百米想进11s,进10s,就是狂练,也是大比例的人一辈子做不到的,数学竞赛也一样,个体间差距很大,这是事实,你没在这个环境里,否则你也能看的清楚,有些人就是天赋高,当然也是在一定难度范围内,下一个难度,依然是剩下的人里再次筛选。
: 比如喆哥最后能到什么水平,都得看能否兑现,他可以4年级一年之内从高联初学到北京初高中生年龄段第五,换个人还真做不到,邓乐言也不行,但是到了cmo,imo,喆哥到底还行不行,都是未知的,目前来说,他现在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邓乐言高一的高度,还很长的路要走。
--
FROM 221.22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