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扎心了 ZZ 北京房产:天价废铁,三代积蓄换一场窒息梦魇
地铁加油修理了
【 在 VANGE 的大作中提到: 】
: 差不多吧,以“住得不算凑合”为标准,在帝都差不多要1500万以上的房子
: 另外帝都城市设计的原因,各种布局过于疏阔,房子周边干点啥都显得很远,好处是不拥挤,但通勤痛苦就承担了代价了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OCE-AN10」
--
FROM 106.39.151.*
值钱的是土地,并不是建筑物
--
FROM 58.48.182.*
说反了,是上升了
【 在 meis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想知道民用建筑施工建设标准是怎么变迁的,据说2005年之后建筑标准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HY110」
--
FROM 223.104.41.*
值钱的是配套资源,并不是建筑物
--
FROM 223.104.41.*
没错,就是因为北京这些配套资源太值钱了,才导致早期开发商盖房子的时候肆无忌惮,各种奇葩户型,典型的萝卜快了不洗泥。
【 在 longs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值钱的是配套资源,并不是建筑物
--
FROM 111.199.107.*
有部分属实吧
但是板楼南北通透还是挺多的
至于暗卫,按版上说法,在帝都这不算事。。
【 在 convers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的房子值那个价吗?答案写在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里,刻在每一寸局促的层高上,弥漫在每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卫生间中。当全国都在讨论“好房子”的标准时,北京城区那些动辄千万的“豪宅”们,只能集体沉默,或者尴尬地背过身去——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连及格线都摸不着。这不是挑剔,是赤裸裸的现实碾压。
: 北京居民的整体居住品质,堪称一线城市之耻,更是被被诸多四线城市碾压。这耻辱的根源,深埋在城市肌理之中:过早、过密、过低质的开发。城区黄金地段,盘踞着大量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老破小”和“老破大”。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解决“有无”问题的石器时代。“南北通透”?那是传说中的奢侈品。超过95%的城区住户,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机会在自己家里体验什么叫真正的穿堂风。取而代之的是奇葩的“手枪型”、“刀把型”、“锯齿型”户型,客厅是暗的,厨房对着天井,卫生间常年需要开排气扇通风除湿。花1500万买个三居室?恭喜你,很可能收获一个甚至两个没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黑洞”卫生间,或者一个正对墙壁的“假窗户”,以及永远需要人工照明的厨房。这种在现代住宅设计中早该被淘汰的缺陷,在北京核心区却是常态,是“地段价值”必须付出的代价。荒谬吗?这就是现实。
: 层高,是北京住宅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生理性压抑源。普遍 2.6米甚至更低的净高,配上北方人普遍更高大的身材,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站直了伸手几乎能摸到顶,稍微复杂点的吊顶或灯具都不敢装,装了就是碰头的风险。抬头望去,天花板仿佛时刻在向下挤压。华北和中部新房已经普及的地暖,在北京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这种生理上的憋屈感,在南方城市普遍2.8米甚至3米层高的对比下,显得格外刺眼。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物理空间的“矮化”,连呼吸都觉得不够畅快。这哪是家?简直是精心设计的混凝土鸽子笼。
: ...................
--
FROM 106.92.105.*
北京房价按权重分解的话,北京这俩字至少占0.9,谁也不傻,用脚投票呗。
【 在 convers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的房子值那个价吗?答案写在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里,刻在每一寸局促的层高上,弥漫在每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卫生间中。当全国都在讨论“好房子”的标准时,北京城区那些动辄千万的“豪宅”们,只能集体沉默,或者尴尬地背过身去——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连及格线都摸不着。这不是挑剔,是赤裸裸的现实碾压。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天顶星发动机」
--
FROM 223.104.40.*
看着像AI写的。 贵不贵市场说了算。鹤岗倒是不贵,谁爱去谁去。2.6层高确实低,但也有层高3米多的,只是太贵买不起
普通人只是在工作、生活之间平衡后做出的选择。
如果换地方,比如楼主提到的上海,门槛更高(房价更贵),而且各种政策制度明显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普通人除了被富人抢走各种资源还被本地人排外歧视。
深圳倒是土著很少基本全是外来的,但是面积小,便宜的地也很偏,周边东莞、恵州主要做什么营生的就不说了,教育医疗比北京差远了 ...
楼主只说北京房子贵且不好,那为什么不留在家乡设计家乡,还不用买房
--
FROM 114.242.29.*
楼主是没见过二环里人车分流的板楼?
1千89百万差不多三居可以拿下,地下车库直接入户
到四环外人车分流、园林流水的小区更多
1千多万的价格选择也不少
层高一般2.7米吧,或者就说2.6米,身高多高能够着天花板?
至于狗尿,上海或其他城市没人养狗?外地狗比北京狗素质高?
老破小和塔楼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建筑用现在的眼光看是很不宜居
这就跟我们说伦敦巴黎的地铁太简陋而为国内的后发优势骄傲差不多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
如果你在城里工作生活,娃在城里上学,近就是最大的优势
其他一线或二线城市都差不多
至于居住环境的好坏,主要跟个人收入相关
有钱可以住中海凯旋或使馆壹号
胡同里也有不少两三进的四合院
只要钱到位,品质提升是分分钟的事
【 在 convers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的房子值那个价吗?答案写在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里,刻在每一寸局促的层高上,弥漫在每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卫生间中。当全国都在讨论“好房子”的标准时,北京城区那些动辄千万的“豪宅”们,只能集体沉默,或者尴尬地背过身去——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连及格线都摸不着。这不是挑剔,是赤裸裸的现实碾压。
: 北京居民的整体居住品质,堪称一线城市之耻,更是被被诸多四线城市碾压。这耻辱的根源,深埋在城市肌理之中:过早、过密、过低质的开发。城区黄金地段,盘踞着大量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老破小”和“老破大”。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解决“有无”问题的石器时代。“南北通透”?那是传说中的奢侈品。超过95%的城区住户,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机会在自己家里体验什么叫真正的穿堂风。取而代之的是奇葩的“手枪型”、“刀把型”、“锯齿型”户型,客厅是暗的,厨房对着天井,卫生间常年需要开排气扇通风除湿。花1500万买个三居室?恭喜你,很可能收获一个甚至两个没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黑洞”卫生间,或者一个正对墙壁的“假窗户”,以及永远需要人工照明的厨房。这种在现代住宅设计中早该被淘汰的缺陷,在北京核心区却是常态,是“地段价值”必须付出的代价。荒谬吗?这就是现实。
: 层高,是北京住宅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生理性压抑源。普遍 2.6米甚至更低的净高,配上北方人普遍更高大的身材,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站直了伸手几乎能摸到顶,稍微复杂点的吊顶或灯具都不敢装,装了就是碰头的风险。抬头望去,天花板仿佛时刻在向下挤压。华北和中部新房已经普及的地暖,在北京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这种生理上的憋屈感,在南方城市普遍2.8米甚至3米层高的对比下,显得格外刺眼。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物理空间的“矮化”,连呼吸都觉得不够畅快。这哪是家?简直是精心设计的混凝土鸽子笼。
: ...................
--
FROM 114.254.3.*
上海欢迎你
--
FROM 112.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