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扎心了 ZZ 北京房产:天价废铁,三代积蓄换一场窒息梦魇
刚有房子住,嫌房子太破了?以前这都是楼房,是好房子,之所以老破小是物业维护的不行。国外大城市也有小房子,可能不够显老破而已
【 在 convers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的房子值那个价吗?答案写在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里,刻在每一寸局促的层高上,弥漫在每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卫生间中。当全国都在讨论“好房子”的标准时,北京城区那些动辄千万的“豪宅”们,只能集体沉默,或者尴尬地背过身去——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连及格线都摸不着。这不是挑剔,是赤裸裸的现实碾压。
: 北京居民的整体居住品质,堪称一线城市之耻,更是被被诸多四线城市碾压。这耻辱的根源,深埋在城市肌理之中:过早、过密、过低质的开发。城区黄金地段,盘踞着大量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老破小”和“老破大”。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解决“有无”问题的石器时代。“南北通透”?那是传说中的奢侈品。超过95%的城区住户,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机会在自己家里体验什么叫真正的穿堂风。取而代之的是奇葩的“手枪型”、“刀把型”、“锯齿型”户型,客厅是暗的,厨房对着天井,卫生间常年需要开排气扇通风除湿。花1500万买个三居室?恭喜你,很可能收获一个甚至两个没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黑洞”卫生间,或者一个正对墙壁的“假窗户”,以及永远需要人工照明的厨房。这种在现代住宅设计中早该被淘汰的缺陷,在北京核心区却是常态,是“地段价值”必须付出的代价。荒谬吗?这就是现实。
: 层高,是北京住宅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生理性压抑源。普遍 2.6米甚至更低的净高,配上北方人普遍更高大的身材,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站直了伸手几乎能摸到顶,稍微复杂点的吊顶或灯具都不敢装,装了就是碰头的风险。抬头望去,天花板仿佛时刻在向下挤压。华北和中部新房已经普及的地暖,在北京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这种生理上的憋屈感,在南方城市普遍2.8米甚至3米层高的对比下,显得格外刺眼。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物理空间的“矮化”,连呼吸都觉得不够畅快。这哪是家?简直是精心设计的混凝土鸽子笼。
: ...................
--
FROM 223.72.88.*
想知道民用建筑施工建设标准是怎么变迁的,据说2005年之后建筑标准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在 convers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的房子值那个价吗?答案写在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里,刻在每一寸局促的层高上,弥漫在每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卫生间中。当全国都在讨论“好房子”的标准时,北京城区那些动辄千万的“豪宅”们,只能集体沉默,或者尴尬地背过身去——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连及格线都摸不着。这不是挑剔,是赤裸裸的现实碾压。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HY110」
--
FROM 117.128.101.*
但会让你挪窝。。。
【 在 gogototo 的大作中提到: 】
: 基本上同意,略显夸张,但是最终会怎么演化,难道北京最后被集体放弃?你要知道,core 不会挪窝的。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OCE-AN10」
--
FROM 106.39.151.*
住好房子需要钱支撑,工薪住不上稀缺的好房子
好房子没上限,住了大房子还有山景房海景房,如果发现再好的房子,也不如恭王府的房子好,可咋解决
【 在 CrazyTim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井底之蛙的情绪贴没任何意义
: 居住舒适度不只是2000w能体现的
--
FROM 223.72.88.*
北京有房的太惨了,有几套房的简直是地狱啊
--
FROM 122.224.63.*
惨不忍睹
--
FROM 223.64.148.*
现在不号召了,贺仙人都背锅走人了
【 在 kikipetty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年6个钱包买房子的,响应gj号召,现在呢?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OCE-AN10」
--
FROM 106.39.151.*
走之前,还要你买套
【 在 woodnote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不是上面的一种疏解手段,就是不想让你长住下去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OCE-AN10」
--
FROM 106.39.151.*
所以北京城市中心挪到通州 其他地方产业园外扩 朝阳科技园 海淀上地永丰 亦庄 这些新时代的产业聚集地 哪个在四环内
--
FROM 59.82.59.*
你说的毛病香港都有,欢迎去香港看看
【 在 convers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的房子值那个价吗?答案写在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里,刻在每一寸局促的层高上,弥漫在每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卫生间中。当全国都在讨论“好房子”的标准时,北京城区那些动辄千万的“豪宅”们,只能集体沉默,或者尴尬地背过身去——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连及格线都摸不着。这不是挑剔,是赤裸裸的现实碾压。
: 北京居民的整体居住品质,堪称一线城市之耻,更是被被诸多四线城市碾压。这耻辱的根源,深埋在城市肌理之中:过早、过密、过低质的开发。城区黄金地段,盘踞着大量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老破小”和“老破大”。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解决“有无”问题的石器时代。“南北通透”?那是传说中的奢侈品。超过95%的城区住户,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机会在自己家里体验什么叫真正的穿堂风。取而代之的是奇葩的“手枪型”、“刀把型”、“锯齿型”户型,客厅是暗的,厨房对着天井,卫生间常年需要开排气扇通风除湿。花1500万买个三居室?恭喜你,很可能收获一个甚至两个没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黑洞”卫生间,或者一个正对墙壁的“假窗户”,以及永远需要人工照明的厨房。这种在现代住宅设计中早该被淘汰的缺陷,在北京核心区却是常态,是“地段价值”必须付出的代价。荒谬吗?这就是现实。
: 层高,是北京住宅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生理性压抑源。普遍 2.6米甚至更低的净高,配上北方人普遍更高大的身材,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站直了伸手几乎能摸到顶,稍微复杂点的吊顶或灯具都不敢装,装了就是碰头的风险。抬头望去,天花板仿佛时刻在向下挤压。华北和中部新房已经普及的地暖,在北京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这种生理上的憋屈感,在南方城市普遍2.8米甚至3米层高的对比下,显得格外刺眼。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物理空间的“矮化”,连呼吸都觉得不够畅快。这哪是家?简直是精心设计的混凝土鸽子笼。
: ...................
--
FROM 14.2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