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政治课本的主编白暴力是什么来历?这个名字是真名吗?
马前卒 ,山楂糕、枣泥饼、酸奶冰棍
leige、李寒雨、邓名 等人赞同
白暴力,北师大教授,当过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我猜名字应该和时代有关系。50-60年代许多老百姓不再给上学的子女起贱名,但自己又不太识字,就到报纸、政府文告上找新字眼。比如【建国】、【卫星】、【卫红】、【抗美】、【拥军】等。这位白兄生于1954年,家里可能有个弟弟妹妹叫白反抗、白革命、白起义(姓白听起来还是有点怪,但毕竟姓不是自己取的)。听起来挺奇怪,但并不比【援朝】、【马文革】这些我们听惯了的名字更奇特,所以么,习惯就好。
他的履历另一个回答都说了,我这里不赘述。
50-70年代识字率飞速提高、但原有大量成年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就算扫盲,也只停留在认识几百个字,勉强能签个字、写个便条的水平上。过去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山村,一辈子未必能去县城一次,所以【王老二】、【李狗剩】这种名字也能凑合。但是,小学开始普及了,孩子读了书都希望有机会去外面的世界,自然名字不能将就。那一代半文盲的成年人就只能用自己有限的识字能力给孩子起一个“新潮”的名字。他们读不懂旧书,也很难拿到新书,报纸往往是他们能接触到的第一份新型印刷品。到报纸社论里找自己认识的字,然后用来取名,是很正常的选择。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也有类似的现象。
上图为出生于1934年河北农村的中央委员王白旦同志。他的名字就是旧时代农村的产物。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禁止拥有姓氏,只有武士以上的贵族和僧侣才有(但天皇无姓)。明治维新后,要建立现代国家,要征兵征税,就要普及身份登记制度,要求所有人都有正式的姓名。当时日本人也经历了一个到处求人取姓的过程,实在找不到,也有到政府文告或是随便什么书籍报刊上找一段文字当姓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日本人的姓氏千奇百怪。
总而言之,平民从无所谓什么姓名到必须有正式姓名,总有一段过渡期的混乱。从出生年份看,白暴力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这个过渡期的产物。等到新一代人自己都受了教育——比如今天——读书较多,能够先考虑文字含义,再来决定姓名,这个时代就过去了。这就是我们看当时的姓名觉得奇怪的原因。
最后,我不了解白暴力先生的童年,以上均为推测,请勿轻信。
--
FROM 159.2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