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其实零星的我已经对笛卡尔批判了不少了
今天我想要系统性的,对这个害人的说法进行批判。
先解释一下“我思故我在”到底是个什么鸟意思:
“一切外部世界都可以怀疑,但当我怀疑时,我仍然在思考;因此,“思”证明了“我”的存在。”
其实,他在说
主体通过“思维活动”获得对自身存在的确定性;
笛卡尔的主体因此变成了一个孤立的意识:一个脱离世界,脱离他人的“思维机器”
笛卡尔为啥会产生这样的哲学思考,他不是神,他是人,他的早期的生存,原生家庭的历史决定了他必须强行通过自己的“思”来表达自己的存在,而他的这个观点产生的过程恰恰证明了这种结论的荒谬性。因为他用思来表达他的存在,而不是证明他的存在。
史托罗楼批判他:
“笛卡尔式主体是无世界、无他人、无情感依附的孤岛。”
存在本身就是共在(being-with),存在只有在人类关系之中才能得到确认,孤立的人是没有存在的,婴儿是通过自己在母亲眼中的样子确定自己的存在的。
比昂对笛卡尔再补一刀:
“思”是“在”的表现,而不是“在”的证明。
“在”是一种需要,是一种渴望,是一种推动力,想想看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界上不止是为了活着,我们需要价值感,需要存在感,一种被他人理解的感觉,否则你们也不会每天在四十版闲荡,无日无夜了。你们正是通过每天漫无边际的瞎聊天来获得一种存在。
六小姐说她无法戒掉网瘾,那是她只能通过上网与他人聊天,晒她的那些生活照片,晒她的价值观来获得一种存在。否则她就会感觉生命枯萎,相对于网瘾来说,枯萎更加可怕。
“思”正是在“在”这种渴望,推动之下展开的一种活动。
笛卡尔的原生家庭我在此不想赘述,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深入阅读。
正是笛卡尔的原生家庭的问题,导致他有一种强烈的想要确定自己存在的那种冲动,而这种冲动推动他进行了一系列的人间活动,包括他的哲学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并不能证明他在,而是,是“在”促成了“思”,而不是“思”证明了“在”
有些杠精可能会说,正是有“思”才证明了“在”的存在,因为我也说了正是“在”的这种渴望推动了“思”的存在,所以有“思”必然有“在”。
我澄清一下
“思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存在的呼唤’正在发生。”
也就是说:思不是‘在’的证明,而是‘在’的迹象。它不是“逻辑地证明我存在”,而是“情感地暴露我正在努力存在”。
不知道我说的够不够清晰了
我再说一下笛卡尔的这种思维如果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坏处:
很多人遇到了困境,把自己孤立起来,试图通过自己独立的反省思考来获得突破,那是妄想,几乎所有的精神问题或者苦难都是在关系之中获得,也必须回到关系之中获得疗愈,疗愈人的不是道理,那是CBT干的事情,真正疗愈人的是体验,新的感受与新的体验,打破内心过往形成的经验结构。
--
FROM 180.1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