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届世界杯赛上,欧洲有13-14张入场券,南美有四张,非洲有5张。二者加起来也比不上欧洲,可是在成绩上欧洲却并没有占多大的便宜;而且,近年来欧洲的几支劲旅(除了英格兰和荷兰)涌现的新秀不多,国家队的主力阵容基本是在吃4年前甚至更早的老本,而且一旦缺少了队中的核心球员——比如法国的齐达内——成绩顿时一落千丈,而南美和非洲的球队却是一年一小变,几年一大变;前几天结束的世青赛上,四强席位被南美和非洲包揽,欧洲则早早打道回府。这几件事结合在一起说明了一个问题:欧洲足球这棵参天大树正在因为逐渐失水而枯萎!
植物的水分来自土壤,国家队的“水分”则是来自联赛。欧洲最富盛名的四大联赛里有多少强队是以本国球员为主的?意大利的米兰双雄,一个是巴西帮,一个是阿根廷帮,尤文的本土球员略多一些,但都是些老面孔;皇马的n大巨星里只有劳尔一个西班牙人,巴萨的核心是南美和非洲人;德甲的几支球队倒是比较“纯洁”,可是看看几年前的埃尔搏和他的替代者马凯,就会发现他们只要有钱就会将目光转向国外,现在的“纯洁”是无奈之举;英国球队相比之下做的最好,可是阿布的支票一大部分开给了外国人,阿森纳更是发生了十一名主力全是外援的事情。。。。这一切都在证明,欧洲的几大联赛正在为南美和非洲“作嫁衣裳”,源源不断的为其他的树木提供“水分”。那么,这种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过世界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南美和非洲过去都曾是欧洲的殖民地,虽然他们早就翻了身,可是各种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举例来说,南美的很多地方官方语言就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非洲的官方语言很多是英语和法语,也就是说他们在和欧洲人打交道时没有语言障碍。而且这两个洲还有很多欧洲移民及其后裔,这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最简单的例子,他们可以凭借这种条件获得欧洲某国的国籍,从而改变自己外籍球员的身份。而这几个有利条件时其他几个洲所不具备的,因此南美和非洲的球员在竞争中可以说是具有先天优势的。这使他们更容易的加入到高水平的足球环境。
南美和非洲的球员还具有另一个先天优势,也就是身体条件的优势。热带和温带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当地人种之间的差异,相对于欧洲,南美和非洲的球员柔韧性更好,技术更加灵活,有独特的优势,在欧洲可以说是“物以稀为贵”,而黄种人在这方面是有差距的,虽然这个差距并非无法弥补,但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另外一个优势则是价格。南美洲的穷人很多,非洲更不用说,很多孩子从小就把足球当成谋生工具,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努力是一定的,成绩提高得自然很快。而且他们为了能够去欧洲发展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又很多人甚至是跟着人贩子们偷渡过去的,根本没有人维护他们的权利,在俱乐部得少年队中工资自然极低甚至没有也许有人还记得前几年发生的中国小球员乌拉圭被骗事件,实际上与很多非洲小球员相比,他们的遭遇甚至可以说是幸福。这一点是欧洲孩子不可能拥有的,可以说是滴血的优势。
有了这么多的优势,自然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加入欧洲的俱乐部,而且去向大多比较有规律。南美球员以意大利和西班牙、葡萄牙为主,非洲球员则是以法国为主,语言因素在选择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就这样,大量的廉价且有天赋的球员进入了这几大联赛,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本土球员被淘汰,等到这一批球员成年之后,绝大部分是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的,而几乎不会进入联赛主办国的国家队,因此,各家俱乐部多年的努力却只是在国家队的层面上换来了他人的强大。
那么,这种方法能否避免?客观的说,不容易。虽然一些国家和欧足联发出了限制外籍球员的呼吁并制定了一些规则,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事实上受影响最大的是亚洲球员。前面已经说了,南美和非洲的很多球员同欧洲“沾亲带故”,并长时间在此居住,想成为欧洲公民并非难事,而根据欧盟的规定,欧盟内部的球员不算外籍球员,因此很多人可以利用这一点摆脱限制。而要欧足联推翻欧盟的法律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可见,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通过制定规则来减少这种问题收效不大。
前面说过,在欧洲足坛诸多劲旅中,荷兰和英格兰的新老交替做的最好,他们似乎为欧洲提供了思路,那么,他们的方式能否用在其他国家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说荷兰。荷兰一直以青少年培养闻名,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他们不止是有能力,还有传统。荷兰球员除了来自于欧洲的荷兰本土之外,还来自于荷属苏里南,戴维斯、西多夫等黑人球员都是这样,他们一出生就拥有荷兰国籍,成年之后也是为荷兰效力,所以不存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问题。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相对而言荷兰联赛的规模不大,俱乐部的实力有限,联赛中涌现出的有实力的球员基本上是其他大俱乐部的猎物,因此会不断出现新的空间,这就为更多的新人提供了机会,这在四大联赛中很少见。上面说了三条,第一条还好办,第二条要求拥有海外殖民地,就有点难了,而且不是俱乐部能解决的。至于最后一条,对于大的联赛来说,无异于“自废武功”,更是困难。
不过要是做到了,收效也很明显。十年前欧洲是“五大联赛”,现在则是“四大联赛”,少了一个法甲。可就是在法甲“堕落”的十年里,法国队先后夺得了世界杯和欧洲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其间的得失值得深思。
再来说说英国。英格兰和荷兰截然相反。英超是一个大联赛,俱乐部是有实力购买南美和非洲球员的,他们没有买并不是因为钱少,而是因为这两个洲的球员难以适应英超的打法和节奏。所以无奈之下老板们只好将目光投向欧洲球员,而高昂的价格又使他们的数量受到限制,因此俱乐部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重视青少年培养,所以我们才看到英格兰青年军想韭菜似的割了一茬长一茬。可见这条路对其他几大联赛来说也走不通,因为联赛的风格不是说改就改的,众多在英格兰混不下去的球员在意西却生龙活虎,也说明了这一点。
硬性规定不管用,模仿别人又不成,难道几大联赛只能等死?不,我认为至少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扶持小俱乐部。
事实上多少年来众多的小俱乐部一直在扮演为大俱乐部培养新人的角色,转会费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博斯曼法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凭空减少了很多收入;而足球商业化程度的加深也是他们陷入没有钱-实力不够-联赛排名低-无法参加欧洲比赛-收入减少-更加没钱的恶性循环中,许多小俱乐部已经难以维计,还有一些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而他们中很多都是历史悠久的“球星工厂”。市场已经抛弃了他们,因此应该是各国足协发挥行政力量的时候了。他们应该将联赛的收入划出一部分为小俱乐部们提供保障,并配合其他的相关政策来保障小俱乐部们的生存和发展,而这,可以说就是在保障本国国家队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世界足坛的各个流派趋向于融合,欧洲足坛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是融合过程的一部分。阵痛虽然是难免的,但是凭借欧洲足坛深厚的底蕴和经济实力,渡过这一难关也并不为难,衷心希望欧洲足球能够振作精神,毕竟,百花齐放的足球才是好的足球!
--
FROM 59.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