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魔三代:第三座冠军杯?
弗格森最忌讳的一个问题是:你的成功是否是由1992一代建立起来的?贝克汉姆和巴特的遭遇强烈地暗示了这点,弗格森正在努力洗去1992一代对曼联的影响。岁月不留人是一个原因,吉格斯没有原来快,巴特也没有原来能跑了;更衣室内结成小帮派也是一个原因,贝隆前一年在曼联的郁闷就在于他遭到了队友不公开的种种冷落,可谁让他冲击了斯科尔斯、巴特乃至贝克汉姆的上场机会和球队地位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弗格森需要一批新人来证明自己的成功绝非仅仅建立在青训营里某一批人的身上。
11年英超8个冠军,可是连续8年杀进冠军杯淘汰赛却只有1个冠军,这才是老爵爷心中永远的痛,只有再拿一次冠军杯,他才能超越里皮、卡佩罗和希斯菲尔德等同行,也在退休前再辉煌一把。2000年完败给皇马让弗格森认识到经典442战术和1992一代的不足,不过时日无多的他更喜欢买进大牌球星直接使用,不过放弃退休念头后,老爵爷斗志盎然地决定再干它几年,重新走回他赖以成名的老路--培养球队年轻人和发掘还不知名的新人。他的目标是打造一批年轻人,在"巴斯比孩子"和"1992一代"后,拿回曼联历史上第三座冠军杯。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超过25岁,他们就是"红魔3",至于这个名字能否为历史所承认,就要看他们是否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青训篇:大家继续用英语交流
弗格森不可掩饰的一个失职之处是贝克汉姆那拨后,曼联青训营近10年来没有拿得出手的新人,包括查德威克在内的几个人似乎让人看到希望,马上又归于平庸,不知去向。唯一还能站住脚的是布朗,这个24岁的中卫6年前就是英超看好的新人,可惜多灾多难,4次重大手术让他的职业生涯起起伏伏。好在这次复出就赶上费迪南停赛的"利好消息",能否就此站住脚就看造化了。
这两年,弗格森明显加强了提拔青训人才的力度,奥谢是第一个成品,在安特卫普的一年让他的身体和力量都能够承受英超的考验,这个多面手肯定是曼联未来不可缺少的一员。弗莱切则是弗格森中前场新人的一个拳头产品,考虑到个人风格不适合边锋,弗格森的如意算盘是等他对抗能力增强、和队友配合默契后,移到中路,变成一个调度员。
去年,曼联时隔8年后再次拿到了青年足总杯。除了弗莱切,还有不少有潜质的新人。签约米勒后,弗格森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新陈代谢宣言",罗列了俱乐部正在提倡年轻政策,里面还明确提到两个二队球星:里查德森和伊格尔斯,他们分别是左右前卫,如果有天像弗莱切那样蒙受重用,毫不出奇。现在,还要加上董方卓,或许他能沿着奥谢的道路一直走到曼联一队。
转会篇:说拉丁语的越来越多
1992一代毕竟是不可复制的,现在的弗格森不可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自己的球员上,更希望通过精密的调查工作网罗那些有潜质的年轻球员,再通过他的点金术将那些新人点拨成球星。
说英语的霍华德真是施梅切尔的接班人,说葡萄牙语的小小罗和克莱伯森用半年时间变成半主力,说法语的杰姆巴和贝里昂还要继续等待机会。
尽管这次说英语的暂时赢了,然而弗格森在转会市场中对说英语的越来越冷淡。刚刚签约的米勒说英语,可是这5人之前的弗兰说西班牙语,夏天最想得到的小罗纳尔多说葡萄牙语,说法语的萨哈压倒了说英语的维杜卡和迪福成为冬季头号目标,说荷兰语的罗本也到老特拉福德参观过。相比起来,以前弗格森更喜欢用英伦三岛以及球风相似的北欧国家的球员,现在,他的兴趣正在向法国、葡萄牙等拉丁国家或者技术比较细腻的荷兰等非拉丁国家转移。弗格森从两次对皇马的失败中体会到,清楚的战术和顽强的纪律性不能保证赢得一切,必须适当加入技术因素甚至是即兴发挥,贝隆的失败经历都没有让他改变这个想法。
未来篇:说什么语都要领袖
"新陈代谢宣言"里,弗格森明确提出,基恩和吉格斯等还能再踢两三年,"我希望他们能打到40岁,可是这不现实,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筹划为他们寻找接班人的工作。"英国媒体猜测,米勒是"新基恩",罗本则是"新吉格斯",再加上接班贝克汉姆和索尔斯克亚的小小罗,可以打斯科尔斯位置的克莱伯森,兼任范尼搭档和后备的萨哈,曼联中前场主力都将拥有有效的替补,后防线则因为平均年龄并不高,没有必要急着大规模更新换代。
弗格森的如意算盘是,老人带新人,新人逼老人,这种竞争可以同时激发两者的能量,一旦时机成熟甚至可能让老人就此下台,就像以前坎切尔斯基、因斯等人的黯然离开一样。不过,近两年内,"老人"还是红色的主旋律,新人最大问题是母语过于混杂,又是从不同地方来的,没有一个人或者小团体拥有内部足够的话语权。小小罗或许拥有不可限量的潜质,可是性格不成熟和发挥不稳定让他根本不可能成为新人圈的代言人。
"巴斯比孩子"最辉煌的也就是60年代那批,拥有博比·查尔顿这个领袖,他能带着贝斯特和丹尼斯·劳构成一个核心层,1992一代则是"贝克汉姆-加里"这对铁哥们说了算,甚至这对搭档还是英格兰国家队更衣室的绝对领导人。现在的新人里还没有一个显露出有领袖气质的,这或许会制约他们的发展。或许弗格森能如愿捧回曼联的第三座冠军杯,可是人们还是把功劳记在1992一代的身上。
四世同弗格森这个堂――7号传承
1997年7月的一天,贝克汉姆突然被弗格森叫到办公室,听到的话无异于晴空霹雳--你下赛季不能再穿10号球衣了,那要交给刚转会来的谢林汉姆。
"你改穿7号球衣吧。"相信如果不是弗格森接下来的这句话,贝克汉姆不会到2003年才和他闹翻。至于当时还是22岁的贝克汉姆听到这句话以后的诚惶诚恐和心跳加快,请直接看自传《我的立场》。
有时候,一个时代的划分,就是如此轻松。坎通纳宣布退役,弗格森拿起他留下的7号球衣,斟酌了一下,交给贝克汉姆。O K,坎通纳时代结束了,贝克汉姆时代开始。
阿根廷人有多么重视10号,弗格森就有多么重视7号。布赖恩·罗布森、坎通纳、贝克汉姆、小小罗,弗格森超过17年的红色生涯可以简单地划分成这样4个阶段。布赖恩好像是一个过渡产品,从"大龙"阿特金森一直延续到弗格森执教的前8年。这个老7号是当时英格兰的领袖,不过经历多少有点坎坷。1992年以前,他一直跟随弗格森过着苦日子,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年老和伤病已经把他折磨到板凳上了,最后两年职业生涯都只打了15场比赛,不过足够拿到两个联赛冠军了。这是7号悲情的8年"创业期"。
坎通纳在漫天口水的背景下以一种惊世绝姿的形象跨越奔宁山来到曼联,7号也跨越了布赖恩·罗布森的沉稳成熟和前几任的平庸重新染上了60年代贝斯特时代桀骜不驯的油料。
1992年底到1997年夏天的4年半时间里法国人竖领昂首问天的姿势和背后浓重的7号变成了红魔独孤求败的一个隐喻一个象征。那是7号的"激情期"。坎通纳收获了前任耕耘许久的果实,走上成功之路的红魔霸气十足。
历史证明,布赖恩·罗布森只是一个异数,他身上的7号球衣还是过于循规蹈矩。曼联的7号不是一个静止的符号,它的指针从不指向沉稳,而是跳动的,进攻的,张扬的,甚至是时尚的道具,偶像的象征,有时候会附着点叛逆嚣张堕落的负面因素。一言以蔽之,这个7号传统的核心元素是自恋,而不是低调。这条线可以从贝斯特画到坎通纳,延伸到贝克汉姆时终于达到高潮。D B07,不仅意味着香蕉弧线的传球和任意球,还隐含着一张俊美到无可挑剔的面庞、比例合理的健壮身材以及一段全世界都羡慕的美妙婚姻,这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符号有一个同伴-- R 9,它们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代称或昵称,早就超越了传统的足球领域,象征着金钱向足球大举入侵的21世纪。D B07就是7号球衣的"高峰期",曼联和贝克汉姆同时在这段时间攀上顶峰,这件7号球衣涵盖的能量或许在整个足球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
至少现在,7号还刻在人们脑海里,D B23明显还不够分量。人们好奇的是,红色7号能传到什么地方,是否历史的积淀太沉重了,会压倒那个胆敢穿上它的人?弗格森挑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至少是最让人浮想联翩的人。贝克汉姆的位置、贝克汉姆的号码、贝克汉姆一半的身价,还有C·罗纳尔多的名字,C·罗纳尔多有着富裕的炒作题材,不知道能不能拼贴出一个R 7。
细看之下,他的相貌可以和贝克汉姆一拼,对自己相貌的自信和头发的重视好像又赛过贝克汉姆。他的女友可以和维多利亚一拼,也和维多利亚一样渴望出位。最后一点,他比贝克汉姆小10岁,这个传统还有着无限丰富的涂抹空间,会走到什么地方,谁也无法预测,只能肯定绝对不会庸碌一生。
7号就是弗格森的宿命。这个一辈子憎恨浮华放肆的苏格兰农民时刻提醒手下不要出轨,自己总是会脑子发热挖来或提拔一个和这种理念格格不入的家伙,给他套上7号球衣,任他完全自由自在地表演。农民和7号,这种差异让曼联变得美丽。
红魔二代:1992的太阳下山了
"如果一生中最甜蜜的日子是加盟曼联那天,那么一生中最悲哀的日子就是离开曼联那天。"这是"大龙"时代曼联主将罗·马卡里对13年红色生涯的追忆。七八十年代为曼联效力超过400场比赛、打进95球后,他离开了曼联。"我知道,自己不会获得一份新合同,随着赛季临近尾声,教练知道我对自己的前途心知肚明--我们就要分开了。每天早晨同样的时间,我醒来,从家里开车到克里夫训练营。每天都是完美的,瞬间一切崩塌。"之所以现在旧事重提,马卡里想告诫的对象是巴特,一个在曼联呆了十几年现在最多只能呆十几天的人,或许他29岁的生日(1月21日)就将在另一个陌生的俱乐部和一群陌生的队友一起度过。巴特,不是曼联阵营里最炫目的红色,不过主动递交转会申请的消息传出来,无数曼联球迷还是忧伤。贝克汉姆的离开是一个序幕,巴特的转会就是一个确证,1992一代的神话渐行渐远了。
时光必须倒回到1995年8月。新赛季揭幕战中,曼联1比3完败给维拉,傲慢的主队教练汉森只抛下一句话:"依靠一帮孩子,你永远无法赢得冠军。"现在看来,这句话早已是英超历史上著名的笑话,可也是一个隐喻:宣告了1992一代正以一个集体形象走上历史舞台。
就在前3个月,阿贾克斯一批年轻人高捧起冠军杯,德波尔兄弟、克鲁伊维特和戴维斯等人表现出的惊世骇俗的才华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不过差不多9年过去,他们更像是历史某个刹那的光芒,而没有作为一组群雕凝固下来。曼联的1992一代则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这个名词是指1991和1992年两夺青年足总杯的一批年轻红魔,他们成为弗格森革新曼联的血液,为1999年三冠王以及前后10年无数辉煌的曼联贡献了6名干将。内维尔兄弟是左右边卫(菲利浦比其他人晚出道,以前主要是埃尔文的替补,一般也列入这一代),巴特和斯科尔斯一前一后,人们还习惯性地把同样来自曼联青训营但早两年出道的吉格斯也归入到这个团队,他和贝克汉姆恰好构成了左剑右刀。
1995年,少年成名的吉格斯早就霸占左路走廊,加里也在半年前就打上主力,斯科尔斯从替补扶正为主力,巴特因为因斯的离开正式进入一队,贝克汉姆甚至挤走了当时英国最出色的边锋坎切尔斯基,年纪最轻的菲利浦则又拿到了一个青年足总杯冠军。除了才华横溢的吉格斯和英俊潇洒的贝克汉姆,其他人始终没有成为顶级球员和媒体明星,像斯科尔斯就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可是,他们一旦成熟起来,再加上1993年到曼联的基恩,便构筑了这个豪门的英国脊柱和英国血液。弗格森改进的经典442战术和永远打不死的精神让他们迅速成为欧洲90年代末期一股强大的力量。1999年,92一代走到巅峰,三冠王特别是冠军杯冠军肯定了神话的诞生。诺坎普一战决定胜局的是两个超级替补,不过人们都忽视了,基恩和斯科尔斯缺阵时,一直是替补的巴特和贝克汉姆搭档中路,居然还能坚持90分钟并最后倡导绝地反击,可见1992一代的精神难以磨灭。
再好的花也不能开10年。1995年,20岁上下的1992一代风华正茂;1999年,他们走上巅峰;现在是2004年,30岁左右的他们正在逐渐从曼联的中心位置消失。弗格森赶走贝克汉姆,流放巴特,再加上上赛季差点就出售了吉格斯,都证明教练新陈代谢的速度比球员慢得多,再想想唯一还在走上坡路的正是年龄最小的菲利浦,就知道岁月的力量有多大。如果某一天,听到加里或吉格斯要离开另找饭碗的消息,不用太吃惊,1992的太阳已经落山了。
吉格斯,31岁,1990年12月1日签订职业合同,571场。92一代的代表人物,出场数遥遥领先
斯科尔斯,30岁,1993年1月29日签订职业合同,396场。他的才华10年来一直被低估
巴特,29岁,1992年8月1日签订职业合同,372次出场。标准的后腰,2002世界杯是巅峰作品
贝克汉姆,29岁,1991年7月8日签订职业合同,394次出场。除了传奇,还能再说什么
加里·内维尔,29岁,1993年1月29日签订职业合同,422次出场。乌龙王子,可踢球不赖
菲利浦·内维尔。27岁,1994年6月1日签订职业合同,337场。失误王子现在是弗格森眼中的天鹅了。
红魔一代:最伤心、最痛快的红
唯一比弗格森伟大的曼联教练是巴斯比。1945年,他走进老特拉福德,谁也想不到一呆就是25年,而且这25年是曼联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25年。
如果说在曼联超过17年的弗格森培育了4代孩子的话,那么巴斯比的孩子至少有5代,不过时光的久远抹去了一切清晰的印迹,只能按照重大时间将他们勉强分成三拨。第一个5年里,巴斯比居然4次拿到联赛亚军,曼联重新回到顶尖强队的行列,1948年足总杯冠军就是最高峰。不过,当时的巴斯比还无法在驾驭球员时做到驾轻就熟,50年代初一场内耗将前几年的努力全部毁灭,正是这场让曼联接近沉沦的混乱让巴斯比明白,必须建立自己的基础,必须把曼联的未来放在自己培养的球员身上。50年代初,布兰奇福罗尔和柏恩等新人迅速出位,当地报纸将他们亲切地称为"孩子",这也是"巴斯比孩子"最早的来历。
孩子总是具有无法比拟的冲劲,1952年拿回了联赛冠军,红魔成为英国新王者。不过,这段日子非常短暂,巴斯比和弗格森一样,必须等待多年才能看到收获的时刻。短暂低谷后,巴斯比在转会市场上收获了几名当时的高价大牌球星,1956、1957年连续拿到联赛冠军,他们开始冲击冠军杯。
1958年2月,按说应该是巴斯比栽种了10年的果子成熟的时候,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2月1日,红魔5比4险胜老冤家阿森纳,4天后他们在冠军杯中再次以5比4的总比分淘汰贝尔格莱德红星,没想到第二天在慕尼黑居然发生了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空难,8名一队球员去世,巴斯比苦心经营的球队一夜间就分崩离析,离开他们的包括老队长柏恩、对阿森纳进球的主力前锋泰勒、还有绝对主力爱德华兹和科尔曼等。
曼联的气还没散去,可是能量大不如前了,几年内最好成绩也不过是第二。唯一可以感谢上帝的是,幸好灵魂人物巴斯比还活着,他和死神斗争时,助理教练墨菲稳住了球队。另一个没有在空难中死去的人后来成为新一代孩子的领袖,也是巴斯比培养出来的第一个世界级球星--博比·查尔顿。
60年代,巴斯比"生"孩子的规模比全球学生运动还要声势浩大激动人心,不停地培养本土年轻人,他们成为整个球队的中坚。不过,巴斯比也不会拒绝外来人口,那是将曼联实力猛然提高的好办法,他先用创造英国纪录的价格从都灵挖来了丹尼斯·劳,这笔交易现在经常被拿来和弗格森购买范尼的如意算盘相比较,然后是北爱尔兰历史上最著名的球星乔治·贝斯特也来了,他们加上查尔顿,曼联第一次拥有三个超级球星,能击败他们的只有自己。几次拿到联赛冠军后,1968年,学生运动的最高潮,慕尼黑空难的10周年纪念,曼联站到欧洲之巅,查尔顿和贝斯特主宰了比赛。巴斯比连续任期里最后一年的成绩并不理想,可是没有关系,人们记忆里巴斯比的时间只有两个:1958和1968。
第四季稻
老特拉福德这块地里又插了一批新秧。
每天施完肥总要站在田埂上扶着锄头看着这批秧发半晌呆的那个老农叫阿莱克斯·弗格森,这块地他摆弄了17年。
老特拉福德也算是英格兰村儿的一块百年老田了(确切地说是126年),不过1945年它落到马克·巴斯比大爷手里时,还没长出过什么名堂--虽然英格兰村儿比谁都先开始种水稻,但等村村都开始种了,反倒很快叫人超了过去,那年头全村连地主家也没余粮--该巴大爷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一耗就是25年,这25年期间,他种了不下5季稻子,1958年那一季稻子本来相当不错,很有希望丰收,但一场罕见的冰雹让巴大爷心疼得坐在田埂上抽了五十袋烟才缓过神儿来,不过还好巴大爷本人没让雹子砸着,他又辛辛苦苦干了10年,总算干出了全村历史上第一次亩产万斤。
巴斯比大爷走了之后,英格兰村儿阔了一段儿又遭过一次灾,但这些荣和辱基本上是边上的安菲尔德那块地里的事儿,和老特拉福德没啥关系。
等弗老爹接手的时候,老特拉福德已经快要沦为盐碱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前3季稻干出了1次亩产十万斤、8次亩产五万斤和4次亩产三万斤(现在的世道已经跟巴大爷那会儿大不一样了,亩产十万斤也就相当于当年的亩产万斤)也该知足了,毕竟1993年全村用化肥代替农家肥以来,还没有哪块地的产量能和它比,就算是村南那位上手就在海布里种杂交水稻的外来农民温格也得甘拜下风,尽管在嘴上,据说上过农业大学的温农民从来都七个不服八个不忿。
但弗老爹人老心不老,还希望再扑腾两年,其原因除了他觉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之外,还因为老有些乡亲揶揄他1999年那一次的亩产十万斤是运气太好,压根儿比不上当年的巴大爷,老头儿心里堵得慌,总想再来他一次亩产十万给全村或者全乡瞧瞧。
现在英格兰村已经是全乡最富裕的了,用的化肥都比外村儿强,但亩产愣是有点儿比不上人家,对此全村最终基本达成共识,关键是稻种不行。应该说弗老爹的上三季稻子基本上都是本地原产的常规稻,最多也就是个嫁接,过去他只信这个,不过最近几年邻村能亩产十万斤的那些个人家,用的化肥还不如弗老爹,可人种的都是杂交稻,一来二去看得弗老爹也动了心,其实他也矛盾得很,原来的那季种熟了,还真有点儿舍不得换呢,可不换还真就不大甘心,结果去年从东边儿的俄罗斯村来了叫阿布的土地主,该土地主来了之后二话不说,在村南买了块叫切尔西的地,一包一包地从村外买优良稻种交到自个儿的佃户拉涅利大叔手里摆弄,这下刺激得弗老爹下了狠心:换,咱也换!
现在还说不好这第4季稻能不能大丰收,反正第一年拿下个亩产五万斤不是太难的事儿,毕竟人跟地都熟成这样儿了,至于十万,还得看这批种是不是对得起弗老爹的决心了,咱们当看客的还是替弗老爹到庙里头烧柱高香吧,毕竟快20年了,不易啊。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2.105.88.126]
FROM 162.105.8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