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足球的水平很低,第一支出访外国的解放军足球队竟以1比17输
给捷克斯洛伐克队。还有一次是1954年匈牙利三队来华,国家队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与他
们比赛,输了个1比8。
当时的匈牙利队有个年仅18岁的小中锋,他年轻好胜,也喜欢耍脚法。他把球从左边带
到右边,又从右边带到左边,中国好几个球员就是抢不下来。其实他无非是在快速带球
中用脚在球上虚晃—下,好像要踩球停下似的,然后快速启动。匈牙利教练立即将他换
了下来,批评他个人英雄主义,这种踢法不是匈牙利的风格。
那个年代中国足球的水平之低是不言而喻的,连低水平的印度队来华访问,我们都怕输
掉。那时我们的球队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战术,全国联赛中不少队还在使用落后的两后卫
战术,守门员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鱼跃,扑球的时候都习惯肚子着地,比赛下来胸前全是
土。那时还讲究“涮人”和“踢高丫儿”。凡是能“涮”一下的都被看作是好样的,华
而不实的转圈儿“涮”也大受青睐。有谁能踢一脚高球,观众席上便高声叫好。从上到
下的足球观念就是如此陈旧。
为了尽快摆脱落后面貌,中国决定派一些年轻球员去足球水平很高的东欧学习,这是邓
小平和贺龙同志特批的。我们先是想去苏联,苏联足球机构答复说,尚没有接受过这么
多球员长时间的学习,于是中国队又转向匈牙利。当时匈牙利足球队刚刚打败从未在本
土失败的英国人,震惊了世界。匈牙利不像“老大哥”那样吞吞吐吐,而是很快给予了
干脆的答复:我们小小的匈牙利能为大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足球运动员,感到很高
兴。
到了匈牙利,对方给了很高的接待规格,中国球员被安排在市内最好的饭店,饭店地处
玛丽盖特岛和多瑙河中间,颇富诗情画意。迎接他们的是著名教练尤瑟夫。尤瑟夫在这
个头号足球强国的教练中排名第6,大概相当于当今意大利与德国甲级强队的教练。通
过几天的摸底训练,这位教练对中国足球水平之低感到惊讶。但他没有流露出自己的真
实想法,而是将它化作对友好的中国人民的一种责任感。
中国运动员初到匈牙利,和乙级队都交不上手。一次匈牙利田径队训练结束,提出和中
国队打场比赛,结果中国队竟输了一个球。后来与匈牙利宾馆服务员踢比赛,我们的优
势也不太大。那时,尤瑟夫让中国球员练习颠球,他们颠不了多少下就失败了。一个匈
牙利女子手球运动员走过来当着他们颠球,她用左脚、右脚、头部、胸部娴熟地颠,又
把球踢高继续颠,最后停下球朝中国小伙子荛尔一笑一一他们简直看傻了,真有点无地
自容的感觉。
为了不使中国小伙子们太难堪,尤瑟夫专门找工厂和学校的足球队踢比赛,场面大多难
解难分,从而提高了中国运动员的自信心。有时中国队胜了一两场,有的队员有点得
意,尤瑟夫就找支乙级队杀杀他们的“威风”。他严厉,决不允许在足球场上有丝毫的
松懈。他告诫中国小伙子:足球运动员的水平就是训练场上的水平。他有时爱发火,一
次中国队对一支丙级队比赛输了个0比2,他生气地指责张俊秀说:“第一个球是怎么进
的?6亿人怎么选中你这个守门员?”张俊秀嗫嚅道:“这种弧线角球我从来没见过,没
想到这球会拐弯儿。”
尤瑟夫也不主张蛮练,他看到中国球员提高球艺心切,常在假日主动加课练习,他不仅
没有赞扬,反而批评中国球员:“练习技术必须由我亲自监督,因为你们的技术还不规
范,养成一个错误的习惯就更难改了。”尤瑟夫这位大师还颇有教学方法,总在每堂课
上吊起球员的胃口,整堂课都兴趣盎然。一堂课结束,学员仍盼着下堂课早点上。匈牙
利方面还注意多安排中国队看高水平的比赛,匈牙利的甲级联赛,看台上总有一片最佳
位置给中国球员。
一年半的时间,中国运动员的进步神速,从训练水平到技术、战术、体力,简直像换了
一批人。刚去匈牙利时,中国运动员训练只知道跑步和18码外原地射门,尤瑟夫却强调
对抗中的训练。他说:“足球不是表演,不是舞台艺术,它自始至终是在对抗中进行
的,你们要养成对抗中完成动作的习惯。”去匈牙利时不到18岁的张宏根,练就了对抗
中过人射门的本领,回国后成为中国的头号球星,被称为中国的普斯卡什。
中国运动员的留学,匈牙利人的执教。把中国的足球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匈
牙利留学结束,中国足球队已经可以和匈牙利甲级队中下游水平球队抗衡了。一年后参
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首场对东道主波兰,中国队的表现让人大吃一惊,最后波兰队仅以
3LL2获胜。留学初期还不会鱼跃的张俊秀因水平飞速提高而被称为“攻不破的万里长
城”,那批中国足球运动员在后来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是中国足球界的中坚力量。
--
FROM 221.23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