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嘉宾的选择标准与搭配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人没那么难找了。
“找嘉宾变得比前两年容易一些。”如今综艺节目扎堆而上,但资深综艺编剧可可(化名)却感受到现在的嘉宾没那么难找了。
去年综艺咖缺乏是综艺市场的一大命题,有着不错艺能感和流量的艺人频繁出现在各大综艺中。郭麒麟在《漫游记》《最强大脑3》《奔跑吧4》《密室大逃脱2》《向往的生活4》《拜托了冰箱6》中露面,其中不少都是节目常驻。以及平台也出现了一档专门选拔综艺咖的节目《认真的嘎嘎们》。
今年这种现象依旧存在,且越来越多的新老面孔不断在各大节目中串场,如宁静、那英、孟子义等都成了综艺常客,但可可却发现他们找嘉宾的难度降低了,因为“越来越多传统平台开始退出综艺节目的竞争”。
竞争对手变少,必须要有的新人多了,人就相对好找了。
“二线卫视基本对综艺咖没有需求,现在主要是三大视频平台,加上湖南和浙江卫视在抢人,而视频平台也力推自家选秀节目出来的人。”可可表示,他正在参与的一档节目中的一位嘉宾就是平台“放进来的”。
但风险也随之而来。因为是新人,可可和团队对其综艺感强弱、能够在节目中制造出的效果,都不甚了解,“用我们熟悉的综艺咖肯定要更稳妥一点,用新人我们心里没有特别大的谱。”
与此同时,流量嘉宾也正慢慢失去号召力。“之前流量占据嘉宾选择标准的90%,尤其是新晋流量很吃香,这两年慢慢开始退化,个人估计流量的重要性占比退化到50%,而当下政策对娱乐圈的强监管,这种占比可能还要继续降低。”综艺制作人欣欣(化名)表示。
和流量一同减弱的还有节目对嘉宾艺能感的依赖,在采访中,不少综艺制片人在谈及选嘉宾的标准时,大家更多强调的是真实感,艺能感其次。
“对慢综艺而言,嘉宾的真实感肯定要大于艺能感。”《五十公里桃花坞》总导演谢涤葵觉得即便是节目中一个普通环节,如果嘉宾都敢于表达,出来的节目便会很真实。而他们最害怕的是嘉宾说话冠冕堂皇。“能够无遮掩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节目组和嘉宾的共同需求,在此之上有的嘉宾可能更加直率,有的更加搞笑,有的可能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节目也会更加好玩。”
对于“艺能感强的人”是否稀缺,《为歌而赞》总制片人芦林认为“关键还是要努力实现让合适的内容遇到合适的人。每个导演团队对艺人嘉宾的选择标准有所不同,会有各自的思考和侧重,艺能感虽然是一个艺人的重要要素,但从来也不是输出的唯一路径。”
“在现在的综艺节目中,制作单位会更注重挖掘和探索嘉宾的表达意愿,虽然表达形式多样,但不论任何形式,主观表达的意愿真的很重要。”芦林强调。
即便如此,大家也没有否认流量、艺能感依然是嘉宾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它们发挥的作用正在一步步降低。
--
FROM 116.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