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朴灿烈吧原吧主卷走1000多万跑路了,一度上了微博热搜。
微博上总是这样,热搜里时不时出现几个明星的名字,按比例算的大多数人感觉莫名其
妙,“这人谁呀”?可按数量算还有一大批人很在乎他们,是他们的狂热粉丝,不然也
不会集资打款给吧主——能卷款千万跑路,这粉丝群体绝对数量还是挺大的。
简单说,朴灿烈是韩国男团EXO的成员。可能这个男团对很多人来说依旧很陌生,不过提
到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很多人大概就熟悉了,这些人以前都是EXO的成员,回国后发展
的都还不错,在国内知名度远远超过他们原本的团体EXO了。
至于卷款千万,这个数值是粉丝私底下统计的,具体有多少真不清楚。不过,Apple Mu
sic韩国代理商6月30日在微博上发文,倒是揭开了整件事情的冰山一角。
Apple Music韩国代理商发文声称,朴灿烈吧原吧主向该公司提出购买朴灿烈OST回归专
辑1万张,ARENA杂志1万本,以及EXO9周年回归专辑6550张,却拖欠付款3个月,总计拖
欠130万元。
看来这一千多万元里起码130万元是有实锤的。
这么多专辑和杂志显然不是一个人购买的,而是原吧主以集资购买为名义收集的粉丝需
求最终汇集。卷款跑路,坑的还是想拿到货的粉丝和韩国那边的代理商。
目前Apple Music韩国代理商准备和粉丝代表合作走法律程序了。
前段时间《青春有你3》粉丝为偶像打榜倒牛奶事件后,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饭圈的专项治
理。接着200余家明星粉丝后援会积极响应网信办号召,呼吁粉丝理智追星量力而行。
且不说这样的呼吁到底有没有效,就说对韩国明星粉丝的管理,似乎就有不少问题。
自从“萨德事件”之后,中韩关系转冷,传说中的“限韩令”让韩国文化娱乐产品难以
进入中国。
这“限韩令”究竟是什么呢?2016年底,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曾表态称,没有听说所谓的
“限韩令”。
然而“限韩令”似乎确实存在,新的韩国影视剧在国内电视台和电影院线难以看到了,
各电视台也不再请韩国偶像团体来表演了(2018年朝韩关系和缓的那段时间,韩国女团
Red Velvet还曾经跟随韩国艺术团体去平壤表演过)。官方层面上,韩国流行文化在国
内是不存在的。
当然,众所周知,国内文娱领域很多管控,那都是不清不楚的,是“刑不可知故威不可
测”的。
但微博上,韩国明星的事情仍然会隔三差五上热搜。国内喜欢韩国明星的人,仍然可以
通过合法渠道购买专辑或明星周边等,或是为明星组织应援。有的韩国一线女团,其专
辑全球销量里有一多半是中国粉丝买去的。而且粉丝们用即时通信软件沟通、建立组织
,用专门的平台集资,用微博宣示力量(参见《饭圈的三大法宝与三大作风问题》),
甚至还有水军刷流量,水平很先进。
图片
这种对韩国文化娱乐产业的管控,说好听点,是保留了相当大的余地和灵活性;说不好
听点,就是体系惯性,水平不高。
具体到这件韩国明星贴吧原吧主卷款跑路的事情上,监管显得更尴尬了——你没有办法
去监管一个官方层面上不存在的东西。要么给一个清晰的定位并进行合法监管,要么就
继续假装其不存在,但都已经卷了至少上百万元跑路了,性质恶劣,再装不存在恐怕不
好看吧。
这还是一个过去的监管手段,落后于如今纷繁复杂的文化娱乐产业的例子(文化娱乐产
业里对什么产业的监管最有力,对哪些产业相对来说较为迟钝,大家也就不难猜到了吧
)。
有些人在说“早该管管了”的时候,也希望能多想一层:监管真的就有用吗?什么样的
监管是既能够管住乱象,又能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这些都是很费脑筋的事情。
以前我也不理解粉圈,现在我理解了,毕竟还是有很多人希望有一个精神寄托或是看到
更好的娱乐产品的。有这样的需求就肯定会有提供者。
国内偶像产业如果能做到能战胜韩国偶像产业的业务水平,也未必是件坏事。或许脑残
追星的人多了起来(现在也不少呀),但人家韩国偶像组合在欧美市场都打出了名气,
国内要是能出这样的偶像组合,不仅能赚大钱,还能促进文化输出,是挺好的事情。
只不过,就现在的文化娱乐产业监管水平,实在不好乐观估计。
--
FROM 14.15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