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以前我是不支持的。
总觉得索隐派太牵强附会了。
这部分原因一个是我那时候不了解古代文人的书写习惯,一方面是某些索隐派为了证明某个观点,确实太刻意了,甚至解释的都出现逻辑漏洞了。
但随着读书多了,慢慢的就了解古人写书作诗用典之夸张,确实超出我想象了。没有一番索隐,你根本看不懂。
举个例子,凉州词这首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为啥这么被推崇,因为他既写出了现实中西北的荒凉和守军的哀怨,又用“杨柳”,“春风”提现了家人的思念和皇恩的缺失。 春风在唐诗中常指皇恩浩荡,明白这点,你再去看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你才知道为什么这些诗为啥出名。
同样的,你去看红楼梦,不了解他的用典和背后用意,只当是写了一个大家族兴亡的历史,那就跟读凉州词只看到诗人描写西北环境的艰苦一样,根本谈不上读懂。
说到这点,为啥蔡元培是索引派,因为他是进士出身,进士要通读多少经子文集,了解多少典故历史,恐怕不是我们现在能想象的。但也有个毛病就是不会好好说话了,一说话写文章就要用典。
而胡适为啥是考据派,因为他受的是西方教育,认可的是证据链那一套,背后的隐喻没有直接证据,他就不看,或者也看不懂。他也积极推广新文化运动,主张写文章不用典。
当然,这也不是说蔡元培就厉害,胡适不厉害,所以蔡元培对。胡适的贡献在于他推广了新文化,让我们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也有了读红楼梦的机会。 但在读懂红楼梦这件事上,我觉得还是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机会更大,对于各种诗词用典的解释上,蔡元培也更了解。
这是我认同索隐派的一个心路历程。加一句,索隐派也不是全部都对,很多穿凿附会都存在逻辑漏洞,那种就没必要捧了。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2.65.8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