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现在能看到的版本,都不一定是几手货了,其中掺杂了大量后来人填改混杂的内容。由于早期的版本早已经遗失,从版本学的角度已经完全无法区分哪些是老子原作哪些是续貂。但是,老子是一部逻辑学的著作,它必然是自恰的,所以不自恰的内容必然是来自他人的妄改。《老子》结尾的“小国寡民”,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肯定不应该是老子的原作。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翻译】: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这个翻译只是大概的意思。
三个“复归”其实意思差不多,都是“复归于朴”。
再者,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复归于朴”和“见素抱朴”,意思也基本一样,这个意思没有问题。但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第八十章是“复归于朴”和“见素抱朴”引申,但却是一个非常坏的引申。
比如,现在说“不忘初心”,其实也是“见素抱朴”。但“初心”的时候,几十个人,连七八条枪都没有。而现在组织有上亿人,总不能说只有回到几十个人的状态,才是“不忘初心”吧。
所以,把“见素抱朴”等同于“小国寡民”,是非常庸俗的理解。但在文史领域里,这种庸俗化的东西很多,甚至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见素抱朴”绝非“回到小国寡民”,能提出“见素抱朴”思想的人,具有先进深邃的思想,不可能把它庸俗化为“回到小国寡民”。
--
修改:jqxw FROM 221.222.20.*
FROM 221.2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