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红楼梦》中老君眉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母来到拢翠庵,妙玉请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要喝的这款“老君眉”,究竟出自哪路?一直以来各有说法。有一种说法,老君眉是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名丛品种繁多,1921年,蒋希召在《蒋叔南游记》中写道:“武夷名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名目诡异,据统计全山将达千种。”1942年,茶学家林馥泉调查武夷山中的茶叶品种、名丛、单丛,仅慧苑一带就多达830种。据说在这千余种名丛名录中,原本是有老君眉的。
罗盛财是高级农艺师,1964年毕业于南平农校,先后任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综合农场场长、武夷山市农业局局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管理几十年,从1980年起,先后3次组织课题组,建立茶树品种资源圃,收集武夷岩茶各种名丛、单丛1178份,无数次地攀山走岩,深入原产地,走访老茶农,发现、研究、培育名目繁多的名丛、单丛。退休之后,又在龟岩等地开垦茶园,继续研究繁殖名丛。2013年,罗盛财所著《武夷岩茶名丛录》出版。《武夷岩茶名丛录》从罗盛财收集和培育的1178份名丛、单丛的资料中选录了70份主要品种类型。老君眉就名列其中。
我随罗盛财考察他在龟岩的名丛保护基地,在那里见到了他培育的老君眉。罗盛财向我叙述他们寻找老君眉母树的经过。
1961年底起,根据崇安县人民政府决定,母树大红袍及九龙窠等岩茶核心区归由县综合农场管理。罗盛财任场长后,从1980年起组织课题组,致力于岩茶名丛和单丛品种资源的收集保护和整理。在搜集岩茶名丛的过程中,原来天心禅寺一位看守母树大红袍、外号叫“妹子”的龚姓僧人,向罗盛财的课题组提供线索,说其师祖在1949年曾从九龙窠挖起一棵名丛,很名贵,种在附近一个秘密的岩隙地中,他的师祖师父都有采制。采制成的茶是用来礼佛拜祭和招待重要客人的。到他这一代,这棵茶树就没人管了。
罗盛财听到汇报后,问龚姓僧人:此树大约在什么方位?茶树周边有什么标志物?僧人告诉他:“我师父说周围原来有五块石头。”于是罗盛财带人去那块凹地搜寻。年旷时久,那里已是荒木杂草丛生,哪里看得见早已被泥土掩埋的石块?但罗盛财不灰心,带着人再去,卷席般在这块荒地上砍去杂乱草木,挖土搜寻。终于,罗盛财找到了第一块石头,接着第二第三块也找到了,他兴奋地叫大家过来,五块石头陆续地都出现了。
真是喜出望外,他们小心翼翼地开挖,在荆棘丛中找到这棵名丛,小心地挖起,在九龙窠名丛圃挖了深坑栽种,并编号为JM056。第二年春天,这棵名丛长出新枝嫩叶,罗盛财仔细察看,觉得新叶与大红袍不一样。他把龚姓僧人叫过来问道:“这棵名丛好像不是大红袍?”僧人回答:“我没说过是大红袍啊。”“那是什么名丛呢?”僧人答:“我也不清楚。好像听师父的师父说过,是一种很珍贵的名丛,一本叫《红楼梦》的书里写到过,三个字,叫‘什么眉(梅)’。”罗盛财找来《红楼梦》,在第四十一回找到了,就是贾母喝的老君眉啊!说到这里罗盛财大笑:“JM056有名字了,老君眉!”
濒濒临灭绝的一代名茶老君眉,因罗盛财他们喜获新生。现在,通过短穗扦插无性繁殖的方法,老君眉的种植规模已较可观。
之后我写了《寻找老君眉》一文,发表后引起茶友热议。一位英国伦敦的茶友赵巨燕看了之后,发文字给我说,她在读罗伯特·福琼写的一本游记,在其中看到过一张插图,武夷山茶农的箩筐上写着“君眉”两字,她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去武夷山也没找到这款叫“君眉”的茶,看了我的文章,终于找到了答案。罗伯特·福琼,英国植物学家,1839—1860年期间,4次来华寻访植物标本,曾到过黄山和武夷山寻找茶叶。
我请赵巨燕发图给我。她即刻从万里之外发来书的封面和相关插图。书中果然有那幅茶农肩挑箩筐的插图。这无疑是对论断老君眉产自武夷山的又一有力佐证。我据此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的《红楼梦》中关于老君眉是君山银针的注解提出置疑。我两次去过君山银针的产地洞庭湖君山岛,十来次深入武夷山,我的论断除了有史料依据之外,更是靠两腿走出来的。
阅读更多好文,
请登陆“上海嘉定”APP“汇龙潭”板块
撰稿:楼耀福
发自「今日水木 on M2011K2C」
--
FROM 111.197.22.*
重点在为啥贾母不吃六安茶,是受到了什么伤害
【 在 singleboy 的大作中提到: 】
: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母来到拢翠庵,妙玉请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 贾母要喝的这款“老君眉”,究竟出自哪路?一直以来各有说法。有一种说法,老君眉是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名丛品种繁多,1921年,蒋希召在《蒋叔南游记》中写道:“武夷名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名目诡异,据统计全山将达千种。”1942年,茶学家林馥泉调查武夷山中的茶叶品种、名丛、单丛,仅慧苑一带就多达830种。据说在这千余种名丛名录中,原本是有老君眉的。
: 罗盛财是高级农艺师,1964年毕业于南平农校,先后任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综合农场场长、武夷山市农业局局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管理几十年,从1980年起,先后3次组织课题组,建立茶树品种资源圃,收集武夷岩茶各种名丛、单丛1178份,无数次地攀山走岩,深入原产地,走访老茶农,发现、研究、培育名目繁多的名丛、单丛。退休之后,又在龟岩等地开垦茶园,继续研究繁殖名丛。2013年,罗盛财所著《武夷岩茶名丛录》出版。《武夷岩茶名丛录》从罗盛财收集和培育的1178份名丛、单丛的资料中选录了70份主要品种类型。老君眉就名列其中。
: ...................
--
FROM 124.17.26.*
就是摆谱啊,显示自己的口味不一般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因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拣了一块糕;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重点在为啥贾母不吃六安茶,是受到了什么伤害
: 枰镀分帧⒚浴⒌ゴ裕龌墼芬淮投啻830种。据说在这千余种名丛名录中,原本是有老君眉的。
: 茶农,发现、研究、培育名目繁多的名丛、单丛。退休之后,又在龟岩等地开垦茶园,继续研究繁殖名丛。2013年,罗盛财所著《武夷岩茶名丛录》出版。《武夷岩茶名丛录》从罗盛财收集和培育的1178份名丛、单丛的资料中选录了70份主要品种类型。老君眉就名列其中。
: ...................
--
FROM 111.42.148.*
为啥单单提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安徽茶,是不是从小喝过的
【 在 wwwsmthnet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摆谱啊,显示自己的口味不一般
: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因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拣了一块糕;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
:
--
FROM 124.17.26.*
金陵十二钗,离安徽近
还提到的六安茶,不也是安徽的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单单提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安徽茶,是不是从小喝过的
: 用敲厥求π返摹<帜柑耍迕妓担骸罢庥湍迥宓模哉飧觯 蹦且谎悄逃驼ǖ母魃∶婀膊幌不丁R蛉醚σ搪璩裕σ搪柚患鹆艘豢楦猓患帜讣鹆艘桓鼍碜樱怀⒘艘怀ⅲ5陌敫龅萦胙诀吡恕
--
FROM 219.236.112.100
怪不得现在的新闻经常把南京当成安徽的省会呢,好像史家和贾府后来没什么来往了,除了史湘云以外。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金陵十二钗,离安徽近
: 还提到的六安茶,不也是安徽的
--
FROM 124.17.26.*
喝过几次六安瓜片,我觉得还是岁数大的人肠胃受不了的因素更多一些。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wwwsmthnet 的大作中提到: 】
就是摆谱啊,显示自己的口味不一般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FROM 124.16.254.*
有人专门研究了一下六安茶和六安瓜片的关系
贾母的一句“我不吃六安茶”,曾让六安人民很不服气。按理讲,贾母是虚构的小说人物,爱吃不吃,有什么影响呢?但是别的小说人物也罢了,《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出其右者,贾母又是整部红楼里地位最高的人物,一言一行,都有莫大的影响力。众多红学家们也就贾母不吃六安茶这个问题发表了很多说法。红学家们往往从红学研究的专业角度解读这个问题,自然有点隔靴骚痒,不能切中肯綮。例如,有一位著名红学家认为:在北京六安茶等于绿茶的代名词,吃完酒食油腻,既怕停食,又怕闹肚,不能吃绿茶。这种解读未免过于草率。
需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当时的六安茶不等于今天的名茶“六安瓜片”,但又不是全无血缘关系。明清之际的六安茶,工艺上汲取了同时期徽州松萝茶摘去筋脉、仅取叶片之制法。由于今天松萝茶早已式微,甚至泯灭,六安瓜片反倒成了松萝茶的复刻版。当时的六安茶,是一类茶的统称,既有类似于六安瓜片的“片茶”,也有银针、雀舌、兰花头等各类花色,主要以连芽带叶的形态出现,呈现“色黄绿而味长,尽系细芷毛尖”的特征,外形比较像今天的徽茶代表黄山毛峰。但“细芷毛尖”这种形态仅限于贡茶,六安茶整体上分为很多等级,有仅取一芽者(六安银针),有一芽一二叶者(六安雀舌),还有整叶(六安梅片、六安松萝)。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霍山县志》卷之七“货属”:“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之微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为之)、曰松萝(仿徽茗之法,但徽制半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诸多花色,以茶叶老嫩区分,和我们今天区分茶叶等级的方法差不多。所以,今天的六安瓜片,在当时已有了雏形,就是“六安梅片”,而六安梅片并不揉捻,干茶呈散片状。六安瓜片继承了六安梅片的制法,又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喝到的六安瓜片茶。
贾母带了刘姥姥一行人到了栊翠庵:“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可见贾母知道妙玉这里有好茶,也不是头一次来喝妙玉的“好茶”。这一点后文仍有印证。“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我初以为,贾母不吃六安茶,是因为六安茶不好喝。因为红楼读到此处,瞬时想起烂熟于心的许次纾《茶疏》开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明代屠隆也说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质实佳。”而同时代做过长兴知县的熊明遇,把六安茶与徽州名茶松萝茶相较,说“松萝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萝同。”可见,当世茶人,一致认定六安茶虽然本质不错,但工艺不精,味苦,不好喝。当时说六安茶好的也有,比如科学家徐光启主在《农政全书》中说,“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李东阳、萧显、李士实这几位当世名士还联句写了一首《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辟新欢。何时一酌中泠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茶疏》成书于明万历年间,与曹公著红楼时间相隔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间,六安茶受到松萝制法的深度影响,口感应与从前大有不同。果然,到了清代,对六安茶的评价就不一样了。康熙朝名臣张英说,“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饱食最宜”;又说“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张英作为朝廷重臣,地位尊显,他明确指出六安茶养脾,最适合饭后喝。所以贾母不吃六安茶,不应该是出于口感的原因,至于饱食后养生不宜饮用六安茶的说法,在张英大学士的著述面前,也站不住脚。
清代前期,六安茶是清廷征收数量最大的贡茶种类之一。清代康雍乾三朝《大清会典》多处记载六安茶上贡情形:顺治七年(1650年),“其江南省霍山六安芽茶,仍另委官员起解,于进到时,即会同光禄寺交送内务府收供内用”;康熙十八年(1679年),“覆准江南霍山县岁贡六安茶六百袋,每袋一斤十有二两,由光禄寺转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议准,江南六安、霍山等州县芽茶照常解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每年解送芽茶,停其解送,所价银报部查核。”最后这一段是说六安茶照常作为贡品征收,但是浙江等几个省份的贡茶,宫廷里感觉一般,茶就不要再上贡了,但是要折价成等价银子,直接交银子。
六安茶大量上贡,说明宫廷对六安茶有着大量的需求。清帝常以茶赏赐内臣及外藩,其中就有六安茶。王士桢《池北偶谈》记载:“戊午,士桢同叶、陈二学士内直。时四五月间,日颁赐樱桃浆、乳酪茶、六安茶等物。其茶以黄罗缄封,上有六安州红印。”雍正五年,清廷赏赐葡萄牙使团“六安茶四罐、武夷茶四罐、普洱茶八团”;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清廷给英使列了一长串拟赏名单,后又加赏不少,在拟赏和加赏的名录中都出现了六安茶。六安茶既作贡茶,民间又多有追捧,对产量的需求导致茶园过度开发,以致于出现了六安在清代中后期“以茶行贾几遍天下,国初山中林木丛蔚之地, 后民尽伐以种茶。茶之焙又多需木炭, 于是林木益少, 而山岭之土日垦,遇大雨则砂石下流,塞填河道,水患易成。”
所以,贾母不吃六安茶并不是因为六安茶不够好或者不好喝,也不是因为饱食后饮用六安茶不健康。我猜测,贾母不吃六安茶,更多出于摆谱的心态。当时六安茶作为声名煊赫的贡茶,还时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内臣来使,身价定然不菲。但贾母在贾府中是一位至高无上、养尊处优的“老祖宗”,是最具有话语权的封建家长。有着这样的地位,颐指气使、挑三捡四就成了日常习惯。在去栊翠庵喝茶之前,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表现得就很挑食。“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就问这小饺儿是什么馅儿,婆子们说是螃蟹的。贾母就皱眉道:“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同样是老年人,乡下人刘姥姥就不挑剔,还胃口大开,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在这方面,我偏向于刘姥姥的口味。螃蟹馅的小饺儿,想来和今天的蟹粉小笼包差不多,贾府里做的应该还更考究一些,还极有可能是纯螃蟹肉馅儿的,不像今天市面上的蟹粉蟹黄包,蟹肉蟹黄只是妆点,主料都用猪肉填充。这种蟹粉小笼包我一个人就能干掉三笼,比刘姥姥和板儿加起来还能吃。
至于妙玉泡给贾母吃的“老君眉”为何物,首先可肯定老君眉不是今天的白毫银针。白毫银针作为白茶的一种,在曹公著书之时尚未出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红楼梦》将“老君眉”释为湖南君山所产银针茶。这种说法也禁不起推敲,清代广陵江昱的《潇湘听雨录》提到,“湘中产茶,不一其地…………近有效江浙焙制者,居然名品,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可见洞庭君山当时虽然产茶,但却是出产效仿江浙茶品的绿茶毛尖,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作为黄茶的君山银针。而且当时的湘中之茶地僻声微,尚未成为贡茶,不具备在京城流通风行的条件,而妙玉出家修行的寺院叫做玄墓蟠香寺,后来才到栊翠庵,妙玉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千里之遥的湘中之茶,但妙玉在苏州玄墓蟠香寺时,可以轻松接触到产于当地的一种名茶,即今之碧螺春。据茶名猜测,“老君眉”应该是条形略有卷曲,披有白毫的用芽头制作的绿茶。碧螺春的外形显然符合这个特点。据野史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成书略晚于康熙朝,清代陆廷灿所著的《续茶经》引《随见录》曰:“洞庭山有茶,微似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随见录》年代、作者都不可考,亦可认为是野史。野史记载多有道听途说之言,不能作为信史。可以认为,清代中后期有了碧螺春这个茶名,但如何得名、如何流传开来,均查无实据。
清康熙举人厉鹗在《秋玉游洞庭回以橘茶见饷》中写道:“ 饷我洞庭茶, 鹰爪颗颗先春芽。虎丘近无种, 剔目名可嘉。功能彻视比龙树, 金鎞不怕轻翳遮。瀹以龚春壶子色最白, 啜以吴十九盏浮云花。翩翩风腋乘兴到,左神幽墟列仙之所家。” 洞庭茶即洞庭山所产之茶,从诗中“鹰爪颗颗先春芽”的描述来看,当时的洞庭山所产绿茶,已采用了炒青技术,成茶与今天的螺碧春相差不大,但尚无碧螺春之名。而清末朱琛所著的《洞庭东山物产考》已明确出现碧螺春:“碧螺春有白毛,他茶无之。碧螺春较龙井等为香,然味薄,瀹之不过两次,饮之有清凉醒酒解睡之功效。”
以上内容只是推测,妙玉给贾母所泡之“老君眉”究竟是不是碧螺春,只能作为一个千古疑案了。
【 在 icetea 的大作中提到: 】
: 喝过几次六安瓜片,我觉得还是岁数大的人肠胃受不了的因素更多一些。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就是摆谱啊,显示自己的口味不一般
: ...................
--
FROM 111.42.148.*
本来就是一个省,叫做江南省
由两江总督管理
后来一个是管不过来,再一个这样一个大省,又富,人又多,反了没法对付,就一分为二了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怪不得现在的新闻经常把南京当成安徽的省会呢,好像史家和贾府后来没什么来往了,除了史湘云以外。
--
FROM 219.236.112.100
哈哈,茶道水太深,不敢说。
不过文中关于贾母不吃六安茶的原因分析,我觉得还是臆测的成分过多且
牵强了。
一方面对贾母这种身份的人来说,其实挑挑拣拣自己最喜欢的,不过就是
日常习惯,跟一般人家的挑食、摆谱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这个
作者引张英的话,也说了少时喜欢六安茶,中年喜欢武夷岩茶。从我自己
个人经验来说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喜欢绿茶多一些,中年后逐渐开始喜
欢轻发酵、半发酵等茶,再象年轻时那么喝绿茶,有时候就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对这个情节的的理解,相对于猜测说是贾母为了摆谱不吃六安茶,个
人觉得说老年人肠胃受不了去油腻效果更强的六安茶似乎是一种更自然的
解释。
不过,这段情节,贾母吃不吃六安茶并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细
节,表现出一贯以高冷孤傲著称的妙玉妙师傅,对贾母老太太的吃茶习惯
也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什么槛外人,云空未必空罢了。
【 在 wwwsmthn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红楼梦》中老君眉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ug 1 12:36:38 2022), 站内
:
: 有人专门研究了一下六安茶和六安瓜片的关系
:
: 贾母的一句“我不吃六安茶”,曾让六安人民很不服气。按理讲,贾母是虚构的小说人物,爱吃不吃,有什么影响呢?但是别的小说人物也罢了,《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出其右者,贾母又是整部红楼里地位最高的人物,一言一行,都有莫大的影响力。众多红学家们也就贾母不吃六
: 膊枵飧鑫侍夥⒈砹撕芏嗨捣ā:煅Ъ颐峭雍煅а芯康淖ㄒ到嵌冉舛琳飧鑫侍猓匀挥械愀粞ドа鳎荒芮兄锌萧臁@纾幸晃恢煅Ъ胰衔涸诒本┝膊璧扔诼滩璧拇剩酝昃剖秤湍澹扰峦J常峙履侄牵荒艹月滩琛U庵纸舛廖疵夤诓萋省
: 需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当时的六安茶不等于今天的名茶“六安瓜片”,但又不是全无血缘关系。明清之际的六安茶,工艺上汲取了同时期徽州松萝茶摘去筋脉、仅取叶片之制法。由于今天松萝茶早已式微,甚至泯灭,六安瓜片反倒成了松萝茶的复刻版。当时的六安茶,是一类茶的统
: 疲扔欣嗨朴诹补掀摹捌琛保灿幸搿⑷干唷⒗蓟ㄍ返雀骼嗷ㄉ饕粤看兜男翁鱿郑氏帧吧坡潭冻ぃ∠迪杠泼狻钡奶卣鳎庑伪冉舷窠裉斓幕詹璐砘粕矫濉5跋杠泼狻闭庵中翁鱿抻诠辈瑁膊枵迳戏治芏嗟燃叮薪鋈∫谎空撸惨耄
: 有一芽一二叶者(六安雀舌),还有整叶(六安梅片、六安松萝)。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霍山县志》卷之七“货属”:“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之微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
: 为之)、曰松萝(仿徽茗之法,但徽制半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诸多花色,以茶叶老嫩区分,和我们今天区分茶叶等级的方法差不多。所以,今天的六安瓜片,在
: 笔币延辛顺危褪恰傲裁菲保裁菲⒉蝗嗄恚刹璩噬⑵础A补掀坛辛肆裁菲闹品ǎ旨右愿慕钪招纬闪宋颐墙裉旌鹊降牧补掀琛
: 贾母带了刘姥姥一行人到了栊翠庵:“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可见贾母知道妙玉这里有好茶,也不是头一次来喝妙玉的“好茶”。这一点后文仍有印证。“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
: 资俚男〔枧蹋锩娣乓桓龀梢の宀市「侵樱跤爰帜浮<帜傅溃骸拔也怀粤膊琛!泵钣裥λ担骸爸溃馐抢暇肌!奔帜附恿耍治适鞘裁此钣裥亍笆蔷赡觐玫挠晁!奔帜副愠粤税胝担阈ψ诺萦肓趵牙阉担骸澳愠⒊⒄飧霾琛!绷趵牙驯阋豢诔跃。Φ溃骸昂檬呛茫褪堑
: ,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 我初以为,贾母不吃六安茶,是因为六安茶不好喝。因为红楼读到此处,瞬时想起烂熟于心的许次纾《茶疏》开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
: 淠芟改澹セ停喙脖Π9吮松街胁簧浦圃欤陀谑愁醮笮匠幢海醇俺龈狄呀箍荩坝迷铡<嬉灾裨炀摅眩巳缺阒溆新讨ψ纤瘢臀疲龉┫率常煽捌范贰!泵鞔缆∫菜盗膊琛捌芬嗑胍┳钚А5簧瞥矗荒芊⑾愣犊啵柚局适导选!倍贝
: 过长兴知县的熊明遇,把六安茶与徽州名茶松萝茶相较,说“松萝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萝同。”可见,当世茶人,一致认定六安茶虽然本质不错,但工艺不精,味苦,不好喝。当时说六安茶好的也有,比如科学家徐光启主在《农政全书》中说,“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李东
: 簟⑾粝浴⒗钍渴嫡饧肝坏笔烂炕沽湫戳艘皇住队搅膊琛罚浩咄肭宸缱粤玻克婕研巳胧场?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辟新欢。何时一酌中泠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 《茶疏》成书于明万历年间,与曹公著红楼时间相隔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间,六安茶受到松萝制法的深度影响,口感应与从前大有不同。果然,到了清代,对六安茶的评价就不一样了。康熙朝名臣张英说,“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饱
: 匙钜恕保挥炙怠坝枭倌晔攘膊瑁心暌湟亩剩竽酥獙舨柚睿巳挚梢灾绽稀!闭庞⒆魑⒅爻迹匚蛔鹣裕魅分赋隽膊柩ⅲ钍屎戏购蠛取K约帜覆怀粤膊瑁挥Ω檬浅鲇诳诟械脑颍劣诒ナ澈笱灰艘昧膊璧乃捣ǎ谡庞⒋笱康闹雒媲埃舱静
: 住脚。
: 清代前期,六安茶是清廷征收数量最大的贡茶种类之一。清代康雍乾三朝《大清会典》多处记载六安茶上贡情形:顺治七年(1650年),“其江南省霍山六安芽茶,仍另委官员起解,于进到时,即会同光禄寺交送内务府收供内用”;康熙十八年(1679年),“覆准江南霍山县岁贡六安
: 枇俅看唤锸卸两,由光禄寺转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议准,江南六安、霍山等州县芽茶照常解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每年解送芽茶,停其解送,所价银报部查核。”最后这一段是说六安茶照常作为贡品征收,但是浙江等几个省份的贡茶,宫廷里感觉一般
: ,茶就不要再上贡了,但是要折价成等价银子,直接交银子。
: 六安茶大量上贡,说明宫廷对六安茶有着大量的需求。清帝常以茶赏赐内臣及外藩,其中就有六安茶。王士桢《池北偶谈》记载:“戊午,士桢同叶、陈二学士内直。时四五月间,日颁赐樱桃浆、乳酪茶、六安茶等物。其茶以黄罗缄封,上有六安州红印。”雍正五年,清廷赏赐葡萄牙
: 雇拧傲膊杷墓蕖⑽湟牟杷墓蕖⑵斩璋送拧保磺∥迨四辏⑹孤黻┒崂椿逋⒏⑹沽辛艘怀ご馍兔ィ笥旨由筒簧伲谀馍秃图由偷拿贾卸汲鱿至肆膊琛A膊杓茸鞴辈瑁窦溆侄嘤凶放酰圆康男枨蟮贾虏柙肮瓤ⅲ灾掠诔鱿至肆苍谇宕泻笃凇耙圆栊屑
: 几遍天下,国初山中林木丛蔚之地, 后民尽伐以种茶。茶之焙又多需木炭, 于是林木益少, 而山岭之土日垦,遇大雨则砂石下流,塞填河道,水患易成。”
: 所以,贾母不吃六安茶并不是因为六安茶不够好或者不好喝,也不是因为饱食后饮用六安茶不健康。我猜测,贾母不吃六安茶,更多出于摆谱的心态。当时六安茶作为声名煊赫的贡茶,还时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内臣来使,身价定然不菲。但贾母在贾府中是一位至高无上、养尊处优的“老
: 孀凇保亲罹哂谢坝锶ǖ姆饨页ぁS凶耪庋牡匚唬弥钙埂⑻羧袼木统闪巳粘O肮摺T谌ヨ写溻趾炔柚埃诀呙抢辞胗玫阈模帜副硐值镁秃芴羰场!把诀弑闳ヌЯ肆秸偶咐矗侄肆肆礁鲂∨鹾小=铱词保扛龊心诹窖赫夂心谝谎桥悍酃鹛歉猓谎撬绅Χ煊途恚呛心
: 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就问这小饺儿是什么馅儿,婆子们说是螃蟹的。贾母就皱眉道:“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同样是老年人,乡下人刘姥姥就不挑剔,还胃口大开,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在这方面,我偏向于刘姥姥的口味。螃蟹馅的小饺儿,想来和今
: 斓男贩坌×畈欢啵指镒龅挠Ω没垢季恳恍辜锌赡苁谴矿π啡庀诙模幌窠裉焓忻嫔系男贩坌坊瓢啡庑坊浦皇亲钡悖髁隙加弥砣馓畛洹U庵中贩坌×乙桓鋈司湍芨傻羧攘趵牙押桶宥悠鹄椿鼓艹浴
: 至于妙玉泡给贾母吃的“老君眉”为何物,首先可肯定老君眉不是今天的白毫银针。白毫银针作为白茶的一种,在曹公著书之时尚未出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红楼梦》将“老君眉”释为湖南君山所产银针茶。这种说法也禁不起推敲,清代广陵江昱的《潇湘听雨录》提到,“湘
: 中产茶,不一其地…………近有效江浙焙制者,居然名品,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可见洞庭君山当时虽然产茶,但却是出产效仿江浙茶品的绿茶毛尖,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作为黄茶的君山银针。而且当时的湘中之茶地僻声微,尚未成为贡茶,不具备在京城流通风行的条件,而
: 钣癯黾倚扌械乃略航凶鲂墓蟠香寺,后来才到栊翠庵,妙玉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千里之遥的湘中之茶,但妙玉在苏州玄墓蟠香寺时,可以轻松接触到产于当地的一种名茶,即今之碧螺春。据茶名猜测,“老君眉”应该是条形略有卷曲,披有白毫的用芽头制作的绿茶。碧螺春的外形显然符合这
: 个特点。据野史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成书略晚于康熙朝,清代陆廷灿所著的《续茶经》引《随见录》曰:“洞庭山有茶,微似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 端婕肌纺甏⒆髡叨疾豢煽迹嗫扇衔且笆贰R笆芳窃囟嘤械捞舅抵裕荒茏魑攀贰?梢匀衔宕泻笃谟辛吮搪荽赫飧霾杳绾蔚妹⑷绾瘟鞔矗槲奘稻荨
: 清康熙举人厉鹗在《秋玉游洞庭回以橘茶见饷》中写道:“ 饷我洞庭茶, 鹰爪颗颗先春芽。虎丘近无种, 剔目名可嘉。功能彻视比龙树, 金鎞不怕轻翳遮。瀹以龚春壶子色最白, 啜以吴十九盏浮云花。翩翩风腋乘兴到,左神幽墟列仙之所家。” 洞庭茶即洞庭山所产之茶,从诗中“鹰爪
: 颗颗先春芽”的描述来看,当时的洞庭山所产绿茶,已采用了炒青技术,成茶与今天的螺碧春相差不大,但尚无碧螺春之名。而清末朱琛所著的《洞庭东山物产考》已明确出现碧螺春:“碧螺春有白毛,他茶无之。碧螺春较龙井等为香,然味薄,瀹之不过两次,饮之有清凉醒酒解睡之功效
: !
: 以上内容只是推测,妙玉给贾母所泡之“老君眉”究竟是不是碧螺春,只能作为一个千古疑案了。
:
:
: 【 在 icetea 的大作中提到: 】
: : 喝过几次六安瓜片,我觉得还是岁数大的人肠胃受不了的因素更多一些。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 就是摆谱啊,显示自己的口味不一般
: : ...................
: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mysmth.net·[FROM: 111.42.148.*]
--
FROM 124.1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