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高考旧闻(1991年清华本科生录取名单老照片)和如今高考现状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
当时能有多达56所中学的学生考入清华,这些名录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这样的重点中学,还可以看到今天的一些各区二、三类中学: 三中、156中、日坛中学、25中、44中、47中、苹果园、工大附。
三十年前北京清华录取名单上56所中学的“百花齐放”,与当下有部分人提倡尽可能让全市所有尖子生高度集中于寥寥几所“巨无霸”高中,形成了刺眼的反差。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其背后是教育生态的深刻变迁。
九十年代初的“正态分布”,是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学校间差距尚未被无限拉大的生动写照。它证明了一点:当优秀生源不过度集中、师资力量分布更广泛时,众多普通中学同样具备培养顶尖学子的潜力与土壤。那时的“雨露均沾”,体现的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机会的相对均等。
而如今超级高中的“垄断”,虽有其“掐尖”选拔高效性的逻辑,却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隐忧:它加剧了教育的“马太效应”,优质资源(生源、师资、声誉)加速向极少数学校汇聚,普通学校在清北录取榜单上日渐“消失”。这不仅可能埋没散落在其他学校的“璞玉”,更无形中强化了“唯名校论”的焦虑,让教育路径过早窄化。
期待未来清北录取能重现“多点开花”,并非否定竞争与卓越,而是呼唤一个更健康、更包容、机会更分散的教育生态。让更多普通中学的优秀学子看到希望与可能,让教育的沃土不再板结于少数“高峰”,而能滋养更广阔的“森林”,这或许才是教育公平与活力的真正回归。那段“56所中学共育英才”的历史,值得深思与借鉴。
基于以上内容并提供以下观点供大家点评:
话术一:“群众不关心HD靠什么,但群众都希望自己娃被HD掐走”
话术二:“学生不是哪个区和学校的资产,有选择跨区被HD掐尖的自由”。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7.136.38.*
附件(169.1KB) 8006126375669948212.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