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陶渊明可能有妾
他没有妾 是先有一妻 生长子 妻死后续娶 同岁二子为双生胎 四十出头的时候 有过一个喜欢的女子 没有表白 后来也就算了
--
FROM 114.246.36.*
一个女人可生双胎,但先后一死一续两个老婆,不可能同时生下两个儿子。陶公不善于钻营逢迎,难免经济困难,也与他同时有五个儿子和几个弱女有关:“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和刘柴桑》)。虽然人丁兴旺,也是个不小开销。中国古代除非有妾,死亡率太高,一般很少有超过三个子女的家庭。古典长篇小说里可见一般。
“喜欢的女子”好象是个会弹琴的高档女子,陶公为她赋了《闲情赋》。这个赋可能是晚年平静下来的追忆悼念。这个女子可能就是程氏妹,她象林黛玉一样,与陶公从小耳鬓厮磨,“抚髫相成”所以有“特百常情”。陶公后来为这程氏妹丧奔,“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二话不说,辞职做农民,可见感情比海还深。陶公在《祭程氏妹》中云“触事未远,书疏犹存”,程氏也识字,极可能也会弹琴,陶家在渊明二十岁之前是大户人家,所以陶公博览群书,有很厚的文字功底,而且会弹琴。如果真如此,陶公注定不可能娶这同父妹,所以只能写赋发挥想象力过过瘾,而且由于人言可畏而“藏之名山”等以后“传之其人”的。但陶公在文学史中无可争辩的一流地位因此下降为二三流,好在那也是身后事,无所谓,白底黑字,谁也撼动不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地位。
【 在 shuva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没有妾 是先有一妻 生长子 妻死后续娶 同岁二子为双生胎 四十出头的时候 有过一个喜欢的女子 没有表白 后来也就算了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7.*
FROM 117.143.136.*
感谢您的回复,反复看了好几遍。这世上难找到一个了解陶渊明的,即便是一千六百多年以来无数号称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也没有几个真的懂他。我非常喜欢闲情赋,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泪流满面,哭了好久不能停息,因为心疼他,凭第一直觉我知道那是他的真情实感。而在当年,彼此都处在书香门第之贵族,是不可能通私情的,所以这个情,仅限于陶渊明自己的内心,他也不会让那个女子知道的。另外我想向您请教,您说的闲情赋中那个女子是程氏妹的这个推测,我是第一次听到,可还有其他诗文有相关佐证?望不吝赐教。感谢!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女人可生双胎,但先后一死一续两个老婆,不可能同时生下两个儿子。陶公不善于钻营逢迎,难免经济困难,也与他同时有五个儿子和几个弱女有关:“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和刘柴桑》)。虽然人丁兴旺,也是个不小开销。中国古代除非有妾,死亡率太高,一般很少有超过三个子女的家庭。古典长篇小说里可见一般。
: “喜欢的女子”好象是个会弹琴的高档女子,陶公为她赋了《闲情赋》。这个赋可能是晚年平静下来的追忆悼念。这个女子可能就是程氏妹,她象林黛玉一样,与陶公从小耳鬓厮磨,“抚髫相成”所以有“特百常情”。陶公后来为这程氏妹丧奔,“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二话不说,辞职做农民,可见感情比海还深。陶公在《祭程氏妹》中云“触事未远,书疏犹存”,程氏也识字,极可能也会弹琴,陶家在渊明二十岁之前是大户人家,所以陶公博览群书,有很厚的文字功底,而且会弹琴。如果真如此,陶公注定不可能娶这同父妹,所以只能写赋发挥想象力过过瘾,而且由于人言可畏而“藏之名山”等以后“传之其人”的。但陶公在文学史中无可争辩的一流地位因此下降为二三流,好在那也是身后事,无所谓,白底黑字,谁也撼动不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地位。
:
--
FROM 114.246.36.*
但他不会做人,不懂钻营,不愿低三下四,最后做不下去,这是社会上混的基本常识
【 在 xing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觉得人家是农民阶层?人家可是给桓玄刘裕两个霸主帝王做过门客的
:
--
FROM 117.143.137.*
陶渊明死后百年被当作了一个正能量符号,比如说他弹无弦琴。他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不折腰,那是见到官的通行做法,等等。至少这两点是后生谣言。如果他动自己同父异母妹妹念头,这正能量牌坊立即就倒了。《闲情赋》为谁而作陶岂敢说破?年谱里也没人能说清。既使这样也因这篇赋被贬成三流文人。
【 在 shuva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谢您的回复,反复看了好几遍。这世上难找到一个了解陶渊明的,即便是一千六百多年以来无数号称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也没有几个真的懂他。我非常喜欢闲情赋,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泪流满面,哭了好久不能停息,因为心疼他,凭第一直觉我知道那是他的真情实感。而在当年,彼此都处在书香门第之贵族,是不可能通私情的,所以这个情,仅限于陶渊明自己的内心,他也不会让那个女子知道的。另外我想向您请教,您说的闲情赋中那个女子是程氏妹的这个推测,我是第一次听到,可还有其他诗文有相关佐证?望不吝赐教。感谢!
--
FROM 117.143.137.*
不折腰是不向五斗米折腰,当时五斗米教盛行,许多当官的入了教,王羲之的一个儿子也是其中领袖,在我看来也就是坑蒙拐骗的下流宗教组织,陶渊明非常看不上。按官职行礼是工作礼仪,他没有反感这个。后世很多误解以为是不为俸禄折腰。当官、领俸禄养家,没什么可耻的。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陶渊明死后百年被当作了一个正能量符号,比如说他弹无弦琴。他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不折腰,那是见到官的通行做法,等等。至少这两点是后生谣言。如果他动自己同父异母妹妹念头,这正能量牌坊立即就倒了。《闲情赋》为谁而作陶岂敢说破?年谱里也没人能说清。既使这样也因这篇赋被贬成三流文人。
--
FROM 114.246.36.*
另外我还是不太相信是程氏妹。这个女子可能另有其人。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陶渊明死后百年被当作了一个正能量符号,比如说他弹无弦琴。他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不折腰,那是见到官的通行做法,等等。至少这两点是后生谣言。如果他动自己同父异母妹妹念头,这正能量牌坊立即就倒了。《闲情赋》为谁而作陶岂敢说破?年谱里也没人能说清。既使这样也因这篇赋被贬成三流文人。
--
FROM 114.246.36.*
是俸禄
【 在 shuv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折腰是不向五斗米折腰,当时五斗米教盛行,许多当官的入了教,王羲之的一个儿子也是其中领袖,在我看来也就是坑蒙拐骗的下流宗教组织,陶渊明非常看不上。按官职行礼是工作礼仪,他没有反感这个。后世很多误解以为是不为俸禄折腰。当官、领俸禄养家,没什么可耻的。
--
FROM 117.143.137.*
陶程之间的感情可以参考宝玉和黛玉
这是《祭程氏妹》的一段:“昔在江陵,重罹天罰(指陶母孟氏死),兄弟索居,乖隔楚越,伊我與爾,百哀是切。黯黯高雲,蕭蕭冬月,白雲掩晨,長風悲節。感惟崩號(叩头至地而号),興言泣血(发言即泣出血)。尋念平昔,觸事未遠,書疏猶存(程氏妹识字),遺孤滿眼,如何一往,終天不返!”
整篇祭文,陶公不象《红楼梦》作者,没有用过一个所谓典故
【 在 shuva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外我还是不太相信是程氏妹。这个女子可能另有其人。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8.*
FROM 117.143.137.*
不敢苟同。陶渊明绝不是贾宝玉。他本身能力很强,文武双全,青少年儒家出身,有建功立业的志向。请原谅我爱陶先生之实不能接受贾宝玉与之相提并论。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陶程之间的感情可以参考宝玉和黛玉
--
FROM 114.2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