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陶渊明可能有妾
《容斋随笔○陶淵明》
陶淵明高簡閒靖,為晉、宋第一輩人。語其飢則簞瓢屢空,缾無儲粟;其寒則裋褐穿結,絺綌冬陳;其居則環堵蕭然,風日不蔽。窮困之狀,可謂至矣。讀其《與子儼等疏》云:「恨室無萊婦,抱茲苦心。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管仲、鮑叔,分財無猜,他人尚爾,况同父之人哉!」然則猶有庶子也。《責子詩》云:「雍、端年十三。」此兩人必異母爾。淵明在彭澤,悉令公田種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猶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即自免去職。所謂秫秔,蓋未嘗得顆粒到口也,悲夫!
※:有庶子未必富人,渊明少时并非贫下中农,当锦衣玉食如贾宝玉,若与宝钗成双,袭人必为妾。后来贾家败下去,才“飢則簞瓢屢空,缾無儲粟;其寒則裋褐穿結,絺綌冬陳;其居則環堵蕭然,風日不蔽。窮困之狀,可謂至矣。”
《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45.*
FROM 117.143.145.*
但后来不懂仕途经济,甚至不愿折腰,难免穷下去了
【 在 xing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觉得人家是农民阶层?人家可是给桓玄刘裕两个霸主帝王做过门客的
:
--
FROM 117.143.146.*
家族衰落了,至少是他这一族。皇帝也有穷亲戚。他许多穷诗不是无病呻吲
【 在 xing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这个打造的人设掩盖了很多真相,老陶那个年代是最讲究圈子身份出身之类的,他这些都不缺,所以才可以任性回老家“种田”
: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46.*
FROM 117.143.146.*
有是肯定有的,但渊明不愿去投靠也是肯定的
渊明人格光辉千年不灭即在此矣
【 在 lk4096 的大作中提到: 】
: 太爷是东晋太尉,算第一等的门阀了,只是后来不显赫了,但亲朋故旧还是有的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46.*
FROM 117.143.146.*
贾宝玉也是这样的,?贾宝玉的《西江月》判词:
?第一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第二首?: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 在 xing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也有道理
:
--
FROM 117.143.146.*
一个女人可生双胎,但先后一死一续两个老婆,不可能同时生下两个儿子。陶公不善于钻营逢迎,难免经济困难,也与他同时有五个儿子和几个弱女有关:“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和刘柴桑》)。虽然人丁兴旺,也是个不小开销。中国古代除非有妾,死亡率太高,一般很少有超过三个子女的家庭。古典长篇小说里可见一般。
“喜欢的女子”好象是个会弹琴的高档女子,陶公为她赋了《闲情赋》。这个赋可能是晚年平静下来的追忆悼念。这个女子可能就是程氏妹,她象林黛玉一样,与陶公从小耳鬓厮磨,“抚髫相成”所以有“特百常情”。陶公后来为这程氏妹丧奔,“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二话不说,辞职做农民,可见感情比海还深。陶公在《祭程氏妹》中云“触事未远,书疏犹存”,程氏也识字,极可能也会弹琴,陶家在渊明二十岁之前是大户人家,所以陶公博览群书,有很厚的文字功底,而且会弹琴。如果真如此,陶公注定不可能娶这同父妹,所以只能写赋发挥想象力过过瘾,而且由于人言可畏而“藏之名山”等以后“传之其人”的。但陶公在文学史中无可争辩的一流地位因此下降为二三流,好在那也是身后事,无所谓,白底黑字,谁也撼动不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地位。
【 在 shuva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没有妾 是先有一妻 生长子 妻死后续娶 同岁二子为双生胎 四十出头的时候 有过一个喜欢的女子 没有表白 后来也就算了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7.*
FROM 117.143.136.*
但他不会做人,不懂钻营,不愿低三下四,最后做不下去,这是社会上混的基本常识
【 在 xingqi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觉得人家是农民阶层?人家可是给桓玄刘裕两个霸主帝王做过门客的
:
--
FROM 117.143.137.*
陶渊明死后百年被当作了一个正能量符号,比如说他弹无弦琴。他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不折腰,那是见到官的通行做法,等等。至少这两点是后生谣言。如果他动自己同父异母妹妹念头,这正能量牌坊立即就倒了。《闲情赋》为谁而作陶岂敢说破?年谱里也没人能说清。既使这样也因这篇赋被贬成三流文人。
【 在 shuva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谢您的回复,反复看了好几遍。这世上难找到一个了解陶渊明的,即便是一千六百多年以来无数号称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也没有几个真的懂他。我非常喜欢闲情赋,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泪流满面,哭了好久不能停息,因为心疼他,凭第一直觉我知道那是他的真情实感。而在当年,彼此都处在书香门第之贵族,是不可能通私情的,所以这个情,仅限于陶渊明自己的内心,他也不会让那个女子知道的。另外我想向您请教,您说的闲情赋中那个女子是程氏妹的这个推测,我是第一次听到,可还有其他诗文有相关佐证?望不吝赐教。感谢!
--
FROM 117.143.137.*
是俸禄
【 在 shuv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折腰是不向五斗米折腰,当时五斗米教盛行,许多当官的入了教,王羲之的一个儿子也是其中领袖,在我看来也就是坑蒙拐骗的下流宗教组织,陶渊明非常看不上。按官职行礼是工作礼仪,他没有反感这个。后世很多误解以为是不为俸禄折腰。当官、领俸禄养家,没什么可耻的。
--
FROM 117.143.137.*
陶程之间的感情可以参考宝玉和黛玉
这是《祭程氏妹》的一段:“昔在江陵,重罹天罰(指陶母孟氏死),兄弟索居,乖隔楚越,伊我與爾,百哀是切。黯黯高雲,蕭蕭冬月,白雲掩晨,長風悲節。感惟崩號(叩头至地而号),興言泣血(发言即泣出血)。尋念平昔,觸事未遠,書疏猶存(程氏妹识字),遺孤滿眼,如何一往,終天不返!”
整篇祭文,陶公不象《红楼梦》作者,没有用过一个所谓典故
【 在 shuva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外我还是不太相信是程氏妹。这个女子可能另有其人。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8.*
FROM 117.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