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曾询问北京站女员工为何不穿裙子
CCTV4国家记忆
2021/09/30 16:30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到过北京站的旅客,一定会注意到站名两边,那极为壮观的两座钟楼。如果赶到整点时分,还可以听到那钟楼里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浑厚悠长的报点钟声。
影视演员王志飞,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站旁边的胡同里,洪亮的报时声陪伴他长大成人。北京站,承载着王志飞儿时的全部记忆。
王志飞 演员
北京站我觉得它不光是一个我儿时的记忆,不光是一个十大建筑,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我觉得它还是记录着咱们祖国这几十年发展变化的历史的一个传承。
北京站建成于1959年9月10日。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国庆工程”之一,仅用时7个月零20天便竣工完成。
作为当时全国一流,国际先进的火车站,北京站无论在设施设备上,还是形象服务上均体现着人性化。这其中离不开周恩来总理对北京站的高度重视。
这是今天北京站的贵宾室,简约低调、肃穆大方。然而,当我们走近时便会发现,这些沙发的位置与今天常用的靠墙摆放有所不同。
而这,竟与周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石玉林 北京站原站长
因为当时那个贵宾室很大,沙发都放在了靠墙的部位,中间空得很大,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距离较远,听着就比较别扭,另外就是服务员进去倒水或是临时有人要接个电话,要出去啊,这影响谈话内容。
直到今天,北京站大贵宾室的沙发都一直按照周总理当初所建议的那样摆放。
北京站竣工后的第五日,凌晨1点半,伴随着一阵阵欢呼声,在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彭真和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等人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缓缓步入车站大厅。
视察当天,毛泽东兴致很高,参观了候车大厅、贵宾室后,径直来到了售票大厅,当班的售票员们整齐地坐在工作台前,接受毛主席的视察。当走到19号售票窗口前,毛泽东停下了脚步,示意售票员拿一张火车票给他,他想看一看北京站的火车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郑大焕 北京站退休职工
贾根柱同志正好那天值夜班,他就拿出一张票来给主席看,车票有慢车票,有加快票,还有卧铺票。当时主席拿了一张客票,拿着客票看,看完以后又还给贾根柱同志。当时有这个照片、新闻,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毛泽东接到车票的瞬间,现场摄影师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时刻。
凌晨3点,视察行将结束之时,陪同毛泽东视察的北京市铁路局副局长李岳林突然向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
原来,当时“北京站”三个字是建设指挥部的同志们,用毛泽东题写的《北京日报》的报头和毛泽东诗词中的字临时拼凑起来的,并不是毛泽东本人亲笔题写,看起来也不够美观流畅。另外颜色、位置最初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得知事情原委的毛泽东欣然一笑,当即答应了这一请求。
毛泽东视察后两个小时,伴随着火车汽笛的轰鸣声,第一趟旅客列车开出了北京站。当天上午9点,北京站广场前还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这天,也因此成为了北京站的建站纪念日。
一年夏天,周总理在北京站贵宾室候车,候车间隙,周总理走出贵宾室,看到门口站着一位女服务员,便轻声问道:“你们女同志怎么不穿裙子?”
郑大焕 北京站退休职工
工作人员说,我们的规定制服没有裙子,就是裤子,方便,后来总理说不行,得给你们做裙子。
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着装,也要向国际惯例看齐,充分展示新中国女性的精神风采。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北京站女服务员很快就穿上了美观大方的裙子,这让天性爱美的她们兴奋不已。
在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下,正式运营后的北京站,不负众望承担起了全国铁路客运枢纽的重任。京哈、京包、京沪等几条铁路干线将全国辽阔的疆域与首都北京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1949年北京站老站的客运量为591万人次,1959年新站落成后客运量达1241万人次,到1966年上下车旅客已经突破3300万人次。
伴随着全国铁路网的不断完善,旅客接发量日益增加的北京站,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
本集导演:唐立媛
海报制作:田丁
编辑:王亭雅
主编:陈曦崔明
--
FROM 106.12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