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很多PI让学生自己想课题,学生能想出来个毛
正常应该是两种方式。一是导师给出大致的方向,学生调研形成具体课题,其中导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把关。另一种是导师明确给出一个小的具体研究课题,完成这个课题后,再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新的课题。好点的学生用前者,一般的学生用后者。现在很多让学生想课题的很多导师甚至连大致方向都不给,就是你说的给7个字。
【 在 vegetbl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让学生自己想课题没问题,但是如果方法就是告诉学生7个字,你自己想个课题,那就该杀
: 话说杨振宁博士论文不就是在图书馆研究了好几个题目以后自己想出来的
--
FROM 210.29.134.*
背景知识都不懂的学生都能招进来,说明考核机制有问题或者单位太水
一般的情况也是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找一个具体研究点
从训练学生的角度,这是很必要的一环,学生提出的具体研究点一般导师会把关和提出更完善的建议
【 在 pkupct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背景知识搞清楚都得磕磕碰碰两三年
: #发自zSMTH@国家地青
--
FROM 111.205.21.*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面有人贴过统计结果。近几十年创新成果大部分是40-50岁做出来的。40岁以前的已经是少数了。中国40岁以后脱离科研一线很可能是创新成果少的重要原因。
:
这是正常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到这个程度,想要解决真正的问题,没有长达10-15年以上的积累是完全没可能的。
当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作为一个40了还自己写代码的人,被各种戴帽子的人鄙视,我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是感到庆幸还是可笑。
--
FROM 36.112.29.*
现在还在坚持30岁创造力强的一般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和学阀。年轻人没问题,大家都觉得自己好,而且年轻气盛是正常的。学阀则另有所图。
【 在 dcc1031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是正常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到这个程度,想要解决真正的问题,没有长达10-15年以上的积累是完全没可能的。
: 当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作为一个40了还自己写代码的人,被各种戴帽子的人鄙视,我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是感到庆幸还是可笑。
--
FROM 210.29.134.*
急功近利,另一个叫大干快上。
【 在 dcc1031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正常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到这个程度,想要解决真正的问题,没有长达10-15年以上的积累是完全没可能的。
: 当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作为一个40了还自己写代码的人,被各种戴帽子的人鄙视,我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是感到庆幸还是可笑。
--
FROM 117.147.26.*
我也是自己想的,老板说我给你个基因你去搞这个病。是弄出来了,但过程漫长又痛苦,最后发了个基本还算体面的文章。回头看课题档次怎么样呢,我只能说一般
【 在 xmbj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当年phd的课题就是自己想出来的。。。
#发自zSMTH@国家地青
--
FROM 58.213.147.*
正常
【 在 pkupct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也是自己想的,老板说我给你个基因你去搞这个病。是弄出来了,但过程漫长又痛苦,最后发了个基本还算体面的文章。回头看课题档次怎么样呢,我只能说一般
: #发自zSMTH@国家地青
--
FROM 117.147.26.*
可以想,也鼓励想,但作为PI应该明白,学生想的课题90%都不靠谱,这是训练,不是让你依靠学生想课题
【 在 vegetbl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 让学生自己想课题没问题,但是如果方法就是告诉学生7个字,你自己想个课题,那就该杀
: 话说杨振宁博士论文不就是在图书馆研究了好几个题目以后自己想出来的
: 【 在 pkupct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背景知识搞清楚都得磕磕碰碰两三年
#发自zSMTH@国家地青
--
FROM 58.213.147.*
不说硕士新生了,博士新生的思考也普遍到不了足够的深度,爱思考是好事要鼓励,都是这么成长的,但这是训练,你要依赖他自己想课题不靠谱
【 在 thankful 的大作中提到: 】
:
: 背景知识都不懂的学生都能招进来,说明考核机制有问题或者单位太水
: 一般的情况也是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找一个具体研究点
: 从训练学生的角度,这是很必要的一环,学生提出的具体研究点一般导师会把关和提出更完善的建议
:
#发自zSMTH@国家地青
--
FROM 58.213.147.*
那他要光有钱,自己不明白呢
【 在 pkupct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以想,也鼓励想,但作为PI应该明白,学生想的课题90%都不靠谱,这是训练,不是让你依靠学生想课题
: #发自zSMTH@国家地青
--
FROM 117.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