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房子值那个价吗?答案写在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里,刻在每一寸局促的层高上,弥漫在每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卫生间中。当全国都在讨论“好房子”的标准时,北京城区那些动辄千万的“豪宅”们,只能集体沉默,或者尴尬地背过身去——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连及格线都摸不着。这不是挑剔,是赤裸裸的现实碾压。
北京居民的整体居住品质,堪称一线城市之耻,更是被被诸多四线城市碾压。这耻辱的根源,深埋在城市肌理之中:过早、过密、过低质的开发。城区黄金地段,盘踞着大量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老破小”和“老破大”。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解决“有无”问题的石器时代。“南北通透”?那是传说中的奢侈品。超过95%的城区住户,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机会在自己家里体验什么叫真正的穿堂风。取而代之的是奇葩的“手枪型”、“刀把型”、“锯齿型”户型,客厅是暗的,厨房对着天井,卫生间常年需要开排气扇通风除湿。花1500万买个三居室?恭喜你,很可能收获一个甚至两个没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黑洞”卫生间,或者一个正对墙壁的“假窗户”,以及永远需要人工照明的厨房。这种在现代住宅设计中早该被淘汰的缺陷,在北京核心区却是常态,是“地段价值”必须付出的代价。荒谬吗?这就是现实。
层高,是北京住宅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生理性压抑源。普遍 2.6米甚至更低的净高,配上北方人普遍更高大的身材,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站直了伸手几乎能摸到顶,稍微复杂点的吊顶或灯具都不敢装,装了就是碰头的风险。抬头望去,天花板仿佛时刻在向下挤压。华北和中部新房已经普及的地暖,在北京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这种生理上的憋屈感,在南方城市普遍2.8米甚至3米层高的对比下,显得格外刺眼。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物理空间的“矮化”,连呼吸都觉得不够畅快。这哪是家?简直是精心设计的混凝土鸽子笼。
时间推进到2000年代初,北京迎来了商品房的大爆发。然而,这一波浪潮留下的遗产,是大量如同城市巨瘤般的塔楼。这些塔楼,堪称“得房率杀手”和“户型灾难”的集大成者。为了追求容积率和利润,塔楼的核心筒巨大无比,长长的走廊和电梯井吞噬着宝贵的面积。你花大价钱买下的“建筑面积”,在去掉动辄25%甚至30%以上的公摊后,实际到手的“套内面积”惨不忍睹。更致命的是塔楼的户型设计。为了塞进更多户数,朝向乱七八糟,东西向是常态。通风?别想了,很多户型只有单面采光通风,夏天闷热得像蒸笼。所谓的“全明户型”在塔楼里是稀缺品,暗卫、暗厨比比皆是。1500万?照样可能买到窗户不全明、通风基本靠空调的“高级牢房”。这些塔楼,如今披着“次新房”的外衣,用“位置尚可”作为遮羞布,继续以骇人的单价在市场上流通。它们本质上,不过是披着现代外衣的老问题延续——对居住者基本舒适度的漠视。
那么,逃离老城区,去五环六环外买点新房子?且慢。稍微像样点、有点现代小区设计感的楼盘,确实被挤压到了城市边缘。代价是什么?是动辄一两个小时的单程通勤,是远离城市核心资源和便利,名曰豪宅,出了小区门马上踏入城乡结合部,连翠湖天地的鞋底都别想碰瓷。而且,即便是这些外围的新盘,也常常因为开发商的急功近利和成本控制,在细节上透露出廉价感。更重要的是,核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早已病入膏肓。什么小区环境?下楼就是车水马龙的大马路,噪音尾气是标配。有限的楼间空地,被横七竖八的自行车、电动车塞得满满当当,走路都得小心翼翼。人车分流?那是豪宅的专利,普通小区想都别想。地面停车位见缝插针,挤占了本就不多的公共活动空间,老人孩子只能在车缝里寻找一丝喘息之地。宠物狗在小区乱停的小汽车轮胎上肆意撒尿,整个小区弥漫着一股不快的味道。每隔半年一年,不是自家往楼下漏水,就是楼上往自家漏水,不胜其烦。所谓的“小区”,只剩下一个空洞的门禁概念,内部环境与“宜居”二字毫不沾边。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买到的只是钢筋水泥里的一个坐标,而非一个有温度、有尊严的生活容器。
这一切的根源之一,在于北京畸形的土地供应结构。看看上海,内环、中环尚有持续、相对合理的供地,开发商有机会拿到成规模的地块,用心(至少是相对用心)去规划打造像样的社区和产品。反观北京?四环以内,新增住宅用地近乎绝迹,多层高的限制也制约了开发潜力。城市更新的速度慢如蜗牛,释放出的零星地块要么天价,要么被各种配建捆绑得面目全非。市场的主流供给,就是那些陈旧的“老破小”、“老破大”和问题缠身的“老塔楼”。没有源头活水,没有真正的优质增量供给,只能在存量垃圾堆里淘金,价格却因“核心地段”被炒上天。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死循环:地段稀缺推高价格 -> 价格奇高使得更新成本巨大、动力不足 -> 劣质存量房继续占据市场主流 -> 居住品质持续恶化。最终买单的,是掏空六个钱包的普通购房者,用天价换来的,是远低于价格的、甚至低于时代平均水平的居住体验。
所以,当谈论北京的房子值不值得买时,尤其是在城区购买二手房时,我们必须戳破“地段万能论”的泡沫。天价之下,包裹的往往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居住缺陷和品质洼地。三代人的积蓄,换来的可能是一套终年不见阳光的暗卫房、一个抬头就碰天花板的矮盒子、一个被电动车包围的噪音牢笼、一个毫无社区品质可言的钢筋坐标。这不是资产,这是负债,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当“好房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时,北京城区那些占据黄金位置的“天价废铁”,其价值根基正在被釜底抽薪。要我看,北京2000万以下的房子全是垃圾,它们不值那个价,从来都不值。钱不够,大不了就不买,完全不用拿自己的血汗钱为这份荒诞买单了。
--
FROM 114.25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