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突然醒来,会恍惚忘记自己当下的身份。
仿佛回到了刚刚长大时候的某一个清晨。
窗外有豆腐的叫卖声,混合着国道上传来的大货车的鸣笛。
然后,要再听时,却又折返回来,揉揉眼睛,回到这个:外表满足但内心空虚的“正常人”,抑或是“不正常人”的身份状态。
这些年,终究是囫囵吞枣般的过了来,也倒是踏实。
那天,偶尔在手机上刷到初二时候的一张老照片,又把自己拉回到了那个时候。
于是,总想记录点儿什么,又不知道从何写说起。
早晨,办公室的空调,即使嘘嘘的小声吹,也开始冷的不行。
快放假了,周边同事稀稀拉拉,好些都请假提前返乡了,明天昨天还忙的热火朝天的。
那就摸会儿鱼吧。
我有一个三人群,就是照片中的三人。
两人组的这张,是这个单人照的老哥拍的。
大约从5年级开始,我们就很要好了。
说到认识,那是在6岁上育红班开始了。
我们是一个村子的,墨镜的阿青在东头儿,我在中间,瘦高的阿义在西头。
初三,阿义打工辍学,去唐山做烧饼了。
常青中考后去天津读中专。
我初中毕业去了高中,后来来了北京。
三人,我最小,他们两个都比我大一岁。
阿青最大,正月里生日。
如今的状况,他们的娃都大了,阿义的娃都挣钱上班了。
阿青的一个娃也读大学了。
2010年的时候,阿义就离婚了,孩子跟他。
前年,阿青也离婚了,两个娃,一个大学,一个初中,前嫂子是天津人。
去年回家,几个邻居就唏嘘:阿青家这么美满的家庭咋都离婚了,媳妇可是真好,不嫌弃农村,见谁都打招呼。
他父母也摸眼泪儿:咋过着过着就把人过没了呢?
具体原因估计两点:孩子大了;互相嫌弃。
别的八卦,是没有的。
我大概率还是会让我们小群的离婚率保持66%,又怂又穷的。
说到婚姻,人到中年,不折腾最好。
大部分的圆满,都是忍出来的,自我麻醉少不了。
毕竟,这个事儿,还会影响孩子将来相亲:我是不是想多了。。。哈哈。
先这样,写到这。


--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