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见春申君
"惊弓之鸟"--最后一次合纵前的凶兆
楚策四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
:"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
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率领,,分
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
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蹊,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
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此策系年之关键在于"临武君"为谁,此次合纵为哪一次。临武君又见于《荀子·议兵》
,
曾与荀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刘向以为临武君为孙膑,年代不合。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提
出临武君为赵将庞煖,并系此策于前241年,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则认为是楚将景
阳
,并系此策于前257年。窃以为当从钱说。杨氏以为"所谓'天下合纵',即指楚、魏合纵
救赵攻秦,时人称之为天下合纵攻秦。"案此说与前257年秦围邯郸时情形不符。当时救
赵
者唯楚、魏而已,不可谓"天下合从",且魏以信陵君之窃符,楚以毛遂之挟持,事既起
自
仓促,而形尤切于危急,邯郸旦暮将陷,岂有使臣从容往返列国之间,斟酌择将之理?
故由
策文本身观之,其事必为前241年最后一次五国合纵攻秦前夕,方可通。杨氏称前241年
合纵"实际主其事者为赵将庞煖,且楚于此年将国都东徙寿春,以避秦之锋芒",然《春
申君列传》明言"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集
解引徐广曰:"始皇六年。"即前241年)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
攻,诸侯
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且《楚世家》亦称"二十二年,与
诸
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可见前241年合纵楚实为纵长,主持其
事
者实为春申君,东徙寿春实为合纵失败以后恐秦报复之举措。故战争发起前,由纵长国
执政
者春申君来择将,实为顺理成章之事也。
《赵世家》云:
(悼襄王)三年(前242年),庞暖将,攻燕,禽其将剧辛。四年(前241年),庞暖将
赵、
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
则上年庞煖为赵将,方大胜于燕,禽剧辛,声震诸侯,故春申君欲择其为将也。魏加者
,观
其引魏王事为说,疑其为魏臣。此次合纵,楚、赵、魏三国实为主力,赵通过魏臣征求
楚执
政者意见,亦为协调三大盟国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此类做法在战国时极为常见。而当时
魏与
赵之间亦存在竞争关系,故魏加又不欲春申君以赵将为帅。魏加所称"临武君尝为秦孽"
,具体含义不详,似庞煖尝为秦所败,而《赵世家》失载。
庞煖又见于《韩非子》,《韩非子·饰邪》云:
赵又尝凿龟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
厘而六城拔矣;至阳城,秦拔鄴矣;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地削兵辱,主不得
意而死。
其事在前236年,《赵世家》云:九年,赵攻燕,取貍阳城。兵未罢,秦攻鄴,拔之。悼
襄王卒,子幽缪王迁立。
可知此年庞煖率赵军主力北上攻燕,而秦趁机攻赵,庞煖回师不及,使赵丧失大片领土
,悼襄王卒,子幽缪王迁立。
可知此年庞煖率赵军主力北上攻燕,而秦趁机攻赵,庞煖回师不及,使赵丧失大片领土
,悼襄王忧愤而死。此事在策文所记五国合纵攻秦之后五年,而此时庞煖尚行动迟缓,
似尤有惧秦畏战之心,则魏加秦孽之讽,亦非虚也。其后庞煖即不见于史册,盖应引咎
而退,赵军统帅由李牧接替。
读史者或惑于楚人何以择赵将为帅,其实战国时期,各国择他国文武之臣为使为将者,
本甚普遍。战国末期,赵国以多出良将著称,见于史记者,即有《廉颇列传》之廉颇、
赵奢、乐乘、李牧诸人。庞煖虽未入《廉颇列传》,当时亦有盛名。《汉书·艺文志》
纵横家部有《庞煖》二篇,兵家部有《庞煖》三篇,现存《鹖冠子》有记鹖冠子与庞煖
对话,涉及军政内容颇多,虽为后人伪托,其中也有可能保存了一些原始资料。
最后谈谈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失败的原因。策文之首云"天下合从",盖当时除齐国
以外,各国均参与了此次合纵运动,其声势不可谓不大,兵力不可谓不强,而何以无功
而返?观《春申君列传》此前一段记载,则答案自有。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
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由此可知,当时主张抗秦之主力平原君与春申君及其门客之骄纵狂奢,已全无当年邯郸
城下"令夫人以下编於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之艰苦作风与誓死抗
秦之英勇气概,而庞子之指挥不济,仅为一诱因尔。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