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答田单
-晋齐两大流派军政思想之间的一场辩论
赵策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 " 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
将
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
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
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
马服曰:" 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
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
国之兵,是 '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
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两者,无钓、罕、镡蒙须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
君无十万、二十万之众,而为此钓、罕、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
?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
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
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
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 ' 我其以三万救是 ' 者乎哉?今
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
用也,君将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大息曰:"单不至也!"
赵惠文王三十年即前 269 年。据《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前 265 年)齐安平君田
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则田单
任赵相实在前 264 年。此次田单相赵盖因前 265 年秦、燕攻赵,齐救赵,然后齐赵联
兵攻燕之事,《赵策四》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章所记即此事也。次年赵因任田单为相
,与"济东三城 ( 令 ) 卢、高唐、平原陵地城市邑五十七"一起作为对齐国的报酬。而
前 269 年田单尚无缘任赵相,或以为"相都平君田单"谓田单身份为齐相而非赵相,然观
上下文似应以赵相为通顺。因此,"赵惠文王三十年"下应有脱文。根据《战国纵横家书
》的体例分析,《战国策》策文往往仅有中部献策或对话的主体部分,其策首叙述背景
及策尾叙述结果的语句多为编者所后加。本策策首仅云"赵惠文王三十年"而未述背景事
件,显然是有阙文。前269 年正是阏与之战的时间,阙文所记,应为阏与之战,赵奢大
破秦军,被封为马服君之类的内容,这样方能铺陈赵奢之军事能力,而与后文语义相衔
接。
"都平君田单",田单在齐的封号为安平君,或"都"为"安"之同义字,或都平君为赵对
田单的封号。
"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指前 305- 前 301 年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楚的战争。
"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指前 300-296 年赵武灵王攻灭中山的战争。这两
次战争是战国后期齐赵两国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故赵奢举以为例。
田单在策文中所反映的观点,首先是来自他本人的军事实践。田单以守即墨城多年,终
于率
"弊卒七千"以少胜多,击退燕军,恢复齐国而著名。他本人出身"临菑市掾,不见知",
并非职业军人。故而他的军事思想在当时的实际下是比较落伍的。后来他曾率齐军主力
攻狄
城,率赵军主力攻燕,进展都颇不顺利,也与此有关。
其次,田单与赵奢的辩论还反映了战国时期齐、晋两大政治经济文化实体之间的差异。
钱穆《秦汉史》论及战国文化地域差异云:
大抵先起者为儒墨,孔丘墨翟皆鲁人,其学风所被,亦以齐鲁东方为盛。继起乃有法家
兵家
纵横家,如李克吴起商鞅尸佼申不害公孙衍张仪之徒,则三晋之士为多。论其学风,不
徒先
后有殊,亦复东西有别。东方齐鲁学人,大率尚文化,重历史,其学风对象,以整个社
会为
主。重一般之人生,不以狭义的国家富强为出发点。故其议论思想,往往求为整个社会
谋彻
底之改进。此为儒墨两家所同。其后道家继起,其论学态度亦复同也。至三晋之士,则
其目
光意气,往往仅限于一国,仅以谋其国家之富强为基准。其用意所在,仅就现状粗加以
革新
,并不能注意及于整个之社会,全部之人生。其思想大体,仅为因利就便,趋于目前之
功利
而止。故其议论,往往尚权力而薄文化,重现实而轻历史。则法家兵家纵横家皆然。
此段论述大体指出了战国时期齐与三晋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各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兵制
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国家制度之一,田单与赵奢在军事问题上的认识差异,就隐约反映
了齐
、晋军政制度背景的不同。
田单"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显然是受到了当时源自邹鲁地区的儒家
政
治思想的影响。
《荀子·议兵》云:
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
事大
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
市佣
而战之几矣。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
戈其
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
而未
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秦人其生民郏阨,
其使
民也酷烈,劫之以埶,隐之以阨,忸之以庆赏,酋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
上者
,非斗无由也。阨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
久,
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章云:
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杀远县,而临淄之卒
,固
以二十一万矣。
该策是战国末年纵横家伪托苏秦之名所撰的纵横术范文。但其中所述齐国的军事动员机
制应反映了实情。齐国是战国诸雄中唯一保持都邑制而不实行郡县制的国家,相应的其
军事体制为所谓"五都之兵"(参见杨宽《战国史》),即在全国的五个主要城市设立军
事中心,战时一般仅动员"五都"以内及其特定邻近地区的兵员,而不进行郡县制下的普
遍动员。故齐军多由市民组成,性质则为雇佣兵,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农民义务兵。相应
的,其军赏以货币为主,而非土地。
齐国这种有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似乎在战国初期田氏代齐时代就已发端。史载当时田
成子
以大斗出,小斗入,齐人归之,并没有提到田氏采取过三晋式的土地改革措施。由于齐
国经
济传统上有"渔盐之利"(参见《管子》海王诸篇),所以不需要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
依
靠非农业收入即可提供一支主要由市民雇佣兵构成的军队,相应的齐国也不需要采用政
治经
济集权型的郡县制度。
但这种军队也有其缺点,一是战斗力严重依赖军赏,凝聚力不强,即荀子所谓"事大敌坚
,
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如《吕氏春秋·慎大览》云: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
,耻
而訾之曰: " 不战,必刬若类,掘若垄! " 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
,
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
又帅
其馀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 " 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
金
? " 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
二是规模有限,不敷大战之需,为此齐国采取的是借他国兵的手段。战国中期以来,齐
即与
中山国结成了军事同盟,齐国发动的战争经常有中山军队参与。如据河北平山中山王墓
出土
青铜器铭文,齐宣王五年破燕之战中,中山军队就曾以主力身份参加。后来中山为赵所
灭,
对齐国可动用的军事力量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齐闵王此后转而利用燕国军队,齐国发
动的
几次攻秦和灭宋战争都有燕军参与。齐闵王这种过度依赖外国军力的做法使齐国的国际
地位
大大超出了其实际军事能力,也间接导致了五国攻齐,齐国几遭亡国。
由上所述,由于齐国在政治文化上深受邹鲁儒家的影响,在以都邑制和"渔盐之利"为经
济
基础的军政制度上,采取的是市民雇佣兵和货币军赏为主的军制,故其代表人物田单的
军事
思想自然会与三晋代表人物赵奢相冲突。田单最后"喟然大息曰:"单不至也!"",大概
也是认识到了齐制相比于晋制的不足之处。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