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伐魏魏王夜见孟尝君
-一次成功合纵反击的发起
魏策三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
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
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
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
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
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
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
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
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
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
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
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臣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诳于魏。因归燕、
赵之兵,而封田文。
"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先人指田婴,田婴于齐威王末期、燕王哙初期在齐执政,
参与了五国相王、平邑争端等事件。
《秦本纪》:昭襄王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
《云梦秦简·编年记》:昭襄王二十四年"攻林。"
《燕策二》秦召燕王章(又见于《苏秦列传》):"兵困於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於
燕,以济西委於赵。已得讲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安城,在今河南原阳西,大梁西北;林,又称林中、林乡,在今河南尉氏西,韩都新郑
以东,魏都大梁西南。此次秦军攻魏,由北向南横越魏境,前锋兵临大梁,来势凶猛。
此策所记为前 283 年秦攻魏及燕赵救魏击退秦军之事。前 284 年五国破齐并瓜分齐地
,燕得临淄至琅玡的齐国中部和东部领土,赵得济西的齐西北部领土,两国为破齐的最
大赢家。次年秦即背离五国联盟而攻魏,此即《燕策二》秦召燕王章所谓"已得宜阳、少
曲,致蔺、离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攻魏前,为争取此前反对五国攻齐的楚国支持,
秦昭襄王曾与楚顷襄王一年两会于鄢、穰(《秦本纪》),此即秦召燕王章所谓"秦欲攻
魏重楚,则以南阳委於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 戹,苟利於楚,
寡人如自有之。'
"可知在鄢、穰之会上,秦向楚提出允许楚侵占韩之南阳的条件,以换取楚不救魏。这样
就形成了秦楚为一方、韩魏为另一方的对立局面。韩由于有南阳之虞而无力救魏,因此
仍处于中立的燕赵就成了决定性因素。这是孟尝君借兵的国际背景。
孟尝君自前 294 年以后由齐逃亡至魏后,再次任魏相,并以其强大的政治活动力将魏拉
入了五国攻齐联盟,此时他在魏国及诸侯间的声望和影响正可谓如日中天,故魏昭王要
"夜见孟尝君",求其向燕赵求援。赵国执政者李兑和燕昭襄王既迫于孟尝君策动破齐的
余威,又理解到救魏自存的重要性,终于决定派主力援魏,于是引发了林中之战。
林中之战的具体过程不详,从结果来看,对秦颇为不利,秦军可能遭到了三国的围困,
以求和而告终,秦被迫承认燕对齐之胶东、赵对齐之济西的占领,其国际威望受挫,于
是以后几年再一次调整战略,将矛头转向了楚国。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