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299 年楚怀王入秦被扣留,同时太子横在齐国作人质未归,楚国一时之间面临内外交
困、国内无君的境地。楚世家记此事过程为: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
,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
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愍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
:"
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
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
王
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
国有王矣。"
战国策中关于此事,也留下了多个版本的记载,这些记载不都完全可信,或者说都不完
全可信。但综合来看,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此事的详情,进而还有助于我们理解战国策文
的文体性质,以及战国时各国中央地方外交军政的特点。
齐策三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
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
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
下东国必可得也。"
(这段文字也就是楚世家中"或曰……"的来源,司马迁既怀疑这篇策文的作者,也不认
可其结果,故写作"或曰……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这是正确的, BC299 年与苏
秦
的活动年代( BC312-284 年)相符,其时苏秦可能确实在齐国,但此策是否真是苏秦所
做,以及作此策的目的,从下文来看,需要存疑:)
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
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
楚;可以使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这段列了 10 个"可以",都是从第一段的策文中演绎出来的,从而暴露出这篇策文以
下内容的虚构性:)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
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薛公曰:"
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
公曰
:"善。"因遣之。 [ 故曰:"可以请行也。" ]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
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
以
使楚亟入地也。"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君,
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
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适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
尚
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
。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辞必听王。
然则是王去雠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
去也。
"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故曰:"可
以
使太子急去也。"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
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
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
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
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
楚也。
"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今苏秦天
下之辩士也, [ 与世 ] 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
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雠也
。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
薛公以善苏秦。"
以上 10 个"可以"都是从第一段演绎出来的递进式虚构情节。前提假设是齐留太子横,
楚国另立楚王:
情节 1 :苏秦请孟尝君派其入楚游说新楚王。
情节 2 :苏秦游说新楚王割让下东国之地。
情节 3 :苏秦回到齐国,让孟尝君召见太子横,并让新楚王知道,以增加割地。
情节 4 :苏秦游说太子横许诺多割地,对新楚王施加压力。
情节 5 :苏秦入楚游说新楚王,让其请自己令太子横离开齐国。
情节 6 :苏秦劝说太子横离开齐国。
情节 7 :苏秦让孟尝君因太子横离开齐国而大怒于自己。
情节 8 :苏秦让新楚王感激而加封自己。
情节 9 :苏秦依靠自己在楚国的权势而修复与孟尝君的关系。
这 9 个情节环环相扣,最终实现的目的是让苏秦得宠于新楚王,在楚国新朝中获得功名
利禄。毫无疑问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而且有的并无现实合理性(比如太子横作为一个
关键人质不可能从齐国轻易逃走)。这反映出这篇策文的性质,实际是一种策士的教学
课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为起点,分析演绎各种可以为策士所利用的可能性,最终达到
策士的个人目的。因此,这篇策文对我们理解战国策一书所收录史料的性质很有帮助。
我们知道,苏秦是战国后期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纵横家学派作策,大多托名苏秦。
实际上纵横家学派的兴起,可能就是始于苏秦死后"其事大泄",其策文(主要是书信)
流传颇广,受其影响纵横家派在战国末期兴盛一时,并将苏秦奉为超过张仪的纵横家鼻
祖。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大部分的作者是苏秦,但其中并没有发现类似这篇虚
构演绎的篇章,可见《战国纵横家书》的内容来源较早,主要应在战国末期以前,确实
可能主要是出自苏秦之手。但像这篇策文,创作时间可能较晚,大概在战国末年至秦汉
之际,有可能出自剻通等人之手,主要目的是教学。
楚策二
女阿谓苏子曰:"秦栖楚王,危太子者公也。今楚王归,太子南,公必危。公不如令人谓
太子曰:'苏子知太子之怨己也,必且务不利太子。太子不如善苏子,苏子必且为太子入
矣。'"苏子乃令人谓太子。太子复请善于苏子。
楚策三
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秦也,爱之以心
,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 [ 大 ] 王之父兄,好伤贤以为资,
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
地,是故退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臣愿无听群臣之相恶也,慎大臣、父兄
;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以 [ 与 ] 百姓。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
沙之事,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
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
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
苏秦之楚,三 [ 月 ] 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
于桂,谒者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
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这 3 篇策文与前策性质有些类似,从苏秦事迹来看,未见其在楚国有实质性的活动。楚
策二女阿谓苏子策内容承自齐策三而来,讲如何修复苏秦与太子横的关系。楚策三两策
则是讲苏秦见楚王的说辞。其中"三 [ 月 ] 乃得见乎王"、"谒者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
见若天
帝",反映出在中原策士看来,楚王排场之大,接近难度远超他国君主,可以解释前策中
苏秦为什么需要费那么多周折来得宠于新楚王。同时也反映出楚王在中原策士眼中,大
概是一种"王傻钱多速来"的形象。
再来看记载太子横归国后的 2 则策文。这 2 则策文的内容都不完全准确,但却反映了
同一事件的两个版本。
楚策二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
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
之
,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
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
,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 [ 来 ] 反, [ 主 ] 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
,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
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
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与也
。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
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景鲤曰:"不可与也
。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
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
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
独
守也,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
:"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
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
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其齐,遣子良之明日,立
昭常
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
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
?"
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
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
。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
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楚策四
长沙之难,楚太子横为质于齐。楚王死,薛公归太子横,因与韩、魏之兵,随而攻
东国。太子惧。昭盖曰:"不若令屈署以新东国为和于齐以动秦。秦恐齐之败东国,而令
行于天下也,必将救我。"太子曰:"善。"遽令屈署以东国为和于齐。秦王闻之惧,令
[ 芈 ]
戎告楚曰:"毋与齐东国,吾与子出兵矣。"
在两个版本中,太子横都许诺要割让东国之地,但没有实际交割就被放回国,随即作出
割地姿态但并未实际履约,同时向秦国求援,在秦国的支持下最终没有割地。但两个版
本的人物有所不同。第一个版本中,主议的是太子横的师傅慎子,赴齐献地的是上柱国
子良,防守东国的是大司马昭常,赴秦求援的是景鲤。第二个版本中,献策的是昭盖,
赴齐献地的是屈署。问题是此时楚怀王仍被拘于秦国,秦楚关系并不正常,楚国在此时
不太可能公开向秦国求援。秦也不太可能实际出兵救楚。这些具体情节都有虚饰演绎之
嫌。齐韩魏三国当时可能确
实对楚国东部进行过军事威胁,但割地之事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
上柱国子良可能是屈署,但我认为也可能是景翠。楚国官制,柱国是最高级官职,上柱
国大概只有令尹、大司马等可以算。景翠一直负责对齐国事务,曾任大司马,是楚怀王
后期的重臣,此时可能已卸任,但官级保留,故称其为"上柱国"。翠 = 萃,与良字义相
近。此时
楚国的政坛大概是:昭雎为令尹,昭常为大司马守东国,景翠负责对齐国事务,景鲤负
责对秦国事务。至于顷襄王即位后何时改变这一怀王留下的人事安排,则已不得而知。
策文中反映的楚国任用子良与昭常分别对齐国耍出两面手法,这在战国时期并不鲜见。
各国的中央在外交上往往出于需要进行割地之类的表示,但并不意味着地方军政长官会
照办,地方军政长官的这种"抗命"往往得到中央的授意或默许。比如在长平之战前秦军
围攻韩上党郡时,前后两任郡守都拒绝了来自韩国的割地命令,其内涵也可以与本策内
容互观。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