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邑考:长子。传说中他是孝子的典范,但也是悲剧人物。据《史记》等记载,他作为人质前往商朝都城朝歌,被商纣王残忍杀害(一说烹杀),并将其肉做成肉羹赐给姬昌,以测试姬昌是否如传说中一样能未卜先知。他的死坚定了周文王和周武王伐纣的决心。
2. 姬发:次子。即周武王,他继承父亲遗志,最终率领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灭亡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3. 管叔鲜:第三子。名“鲜”,封于管国(今河南郑州),故称管叔。周武王死后,他因不满弟弟周公旦摄政,联合蔡叔、武庚发动了“三监之乱”,后被周公平定诛杀。
4. 周公旦:第四子。名“旦”,封于鲁国(但由长子伯禽就封,自己留朝辅政)。他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被尊为“元圣”。周武王死后,他摄政辅佐年幼的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制礼作乐,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文化基础,是孔子最崇敬的圣人。
5. 蔡叔度:第五子。名“度”,封于蔡国(今河南上蔡)。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后被流放。
6. 曹叔振铎:第六子。名“振铎”,封于曹国(今山东定陶)。
7. 郕叔武:第七子。名“武”,封于郕国(今山东宁阳)。
8. 霍叔处:第八子。名“处”,封于霍国(今山西霍州)。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后被废为庶民。
9. 卫康叔:第九子。名“封”,初封于康地,故称康叔。“三监之乱”后,周公将原商朝核心区域封给他,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镇抚殷商遗民。他是卫国始祖。
10. 冉季载:第十子。名“载”,封于冉地(或作“聃”)。他年龄较小,在“三监之乱”后因品行良好受到周公举荐,在周王室担任司空,辅佐成王。
其他儿子(庶子)
除了太姒所生的十子,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文王还有8个庶子,他们的记载相对较少:
郜叔
雍叔
毛叔郑(毛国始祖)
滕叔绣(滕国始祖)
毕公高(毕国始祖,其后代子孙中有魏、韩等战国诸侯)
原叔
丰叔
郇叔
总结与传说
确切数量:正史记载共18子(10嫡 + 8庶)。
“文王百子”传说:民间常说的“文王百子”是一个夸张的吉庆说法,用以象征子孙昌盛、多子多福,并非真实历史数字。古代艺术品(如瓷器、绘画)上也常用“百子图”来寓意这个典故。
--
FROM 39.14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