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宋朝很厉害,但是运气不好,开国到灭亡,没休息过一天
没有游牧民族骚扰,有希望进化到工业社会吧
【 在 maxwell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朝运气不好,开国就门户大开,没有幽云十六州。
: 熬死了西夏北汉,来了个辽国,熬死了辽国,来个金国,熬死了金国,来个元朝,。
: 这辽金元,如果任何一个放到汉唐明清这类牛朝,他们都顶不住。尤其最后的元朝,估计3个唐太宗,10个刘邦都顶不住
--
FROM 58.240.236.*
不是口口声声说辽史宋史么?咋当伸手党?
雍熙三年底,太宗诏命定州都部署田重进出兵攻辽岐沟关;令瀛洲马步军都部署刘廷让率主力北上,寻辽军主力决战;同时再命屯守益津关(今河北霸县)李敬源部、高阳关杨重进部向刘廷让靠拢;以沧州都部署李继隆精兵殿后,此战宋朝方面再次集结十万重兵,且诸军声言取幽蓟。定州方向田重进连克岐沟关、涿州,意图牵制辽军主力南下,然而辽军似乎不理身后失地,执意南下。后李继隆怯战未至,遂有君子馆之败,双方伤亡惨重。
宋辽长期战争中至君子馆之战,宋胜多负少,虽然辽多骑兵,但宋恃开国以来百战精锐之师,并未惧战,境内境外作战,均不落下风,且耻于守城,而倾向于野战。
今人治史者,多以宋太宗自雍熙北伐失利后,不复有取幽燕之志。其不然,高梁河、雍熙两次大规模北伐纵然失利,但宋军多被击散,主力框架尚在,斗志未丧,军势尤存。真正导致宋朝重新审视对辽政策的一战,正是君子馆之役,此后,宋朝边防依城坚守,极力避免野战,多疲于招架,主动权易手,但也绝非再无攻势。君子馆确实惨败,但辽军也是损兵折将,多员大将战死,主将副帅均重伤,且同时代州辽西路军攻势大败,主帅北院大王长子被俘,也无力再战。太宗也虽然强令诸路募兵,欲再兴师以图幽燕,但群臣反对,只在河北募兵,筑寨自保。之后,唐河,徐河之战等辽军均战败。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军一直是主动进攻一方……,我去,你倒是列一下雍熙北伐后宋军有啥主动进攻
--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
好笑,即便宋军用了导蛋,也不妨碍止伤老幼不成立啊……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了解一下床子弩的射程呗,反正宋军自己当时也不太清楚一箭出去挂了个什么人物
--
FROM 222.131.246.*
是要说天雄,德清二军么?这两支稍后再说,要说形势也要说全。辽军其实两个方向,三路出击,河东方向一败再败,被宋军反攻入辽境,自不待言。河北方向,先是攻取了几个边境上的寨,根本不是城,如唐兴,遂城,但在莫州和北平寨前部被击败而退,转而去打保州,又不利,撤围攻定州,不用想这是三边主帅定州大阵的核心,八万宋军精锐为核心抱成团,倚唐河结阵,打不动,耗着引不出来,最后东去,宋军仍不动如山,那好了,照例绕过呗去打瀛州。决定在这打疼宋军,可是激战十数日除了分兵打下了瀛州外围祁州,再无收获。可见在宋军精锐所在的边境附近,没占到啥便宜,随后辽军撤围,目标是深入空虚的冀州,贝州,北京(大名),辽主一路,主帅萧达凛一路(绕过邢州,洺州),汇合直取大名,又于城下被挫(不是守城,是背城阵战)。这才是你说的内容的背景。大名敢于出城在城下于辽军阵战(相比之下,瀛州等处只能登城拒敌),一方面辽军也是分批到达,并不是全军(史载:北面都部奏“契丹自瀛洲遁去,其众犹二十万”。),另一方面,德清军全力援助大名,实力增长了。但这也使得德清军“城中守军皆入援大名府,尽剩老弱”了。所以,德清城破,虽然是事实,也是辽军战果,但远不是德清军覆没。大名守军一部分追击中伏,确实有所损失,也是辽军胜绩,但天雄军实力并未因此受损多大,追击本来也不会去太多人,还回来十分之三四。之后,辽军没有继续攻击大名,而是叕绕过,直趋澶州了……
说句题外话,史载:“王钦若遣精兵”南下追击辽军……这名字好熟,正是要真宗迁都那位,被寇准给排挤到大名带兵了……到哪儿都坑爹……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哪家布置的防御是可以接受纵敌深入的?您老再看看澶州对峙前的情形
: 辽师攻东门良久,舍东门,趋故城,夜,复自故城潜师过城南,设伏于狄相庙,遂南攻德清军。钦若闻之,遣将率精兵追击;伏兵起,断其后,天雄兵不能进退。全照请于钦若曰:“若亡此兵,是亡天雄也。北门不足守,全照请救之。”乃引麾下出南门力战,杀伤辽伏兵甚众,天雄兵乃复得还,存者什三四。
: 庚午,辽萧巴雅尔、萧观音努率渤海兵攻德清军,城破,知军、尚食使张旦及其子三班借职利涉、虎冀都虞候胡福等十四人并死之。
: ...................
--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
宋史辽史都不及网文肆意截取发挥啊,
你倒是找出宋太宗命刘廷让率主力北上寻辽军主力决战的诏令来啊
你也不想想刘廷让这个赋闲多年的前朝将领在北伐失败后出面维持一下也就罢了,太宗能指望他来和辽军决战...
辽军不用找,当年十月,辽国就发布诏令给耶律休哥侵宋了,年底碰到刘廷让的情形是刘廷让单骑逃脱
两次伐辽挫败后,还奢谈什么精锐之师啊,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口口声声说辽史宋史么?咋当伸手党?
: 雍熙三年底,太宗诏命定州都部署田重进出兵攻辽岐沟关;令瀛洲马步军都部署刘廷让率主力北上,寻辽军主力决战;同时再命屯守益津关(今河北霸县)李敬源部、高阳关杨重进部向刘廷让靠拢;以沧州都部署李继隆精兵殿后,此战宋朝方面再次集结十万重兵,且诸军声言取幽蓟。定州方向田重进连克岐沟关、涿州,意图牵制辽军主力南下,然而辽军似乎不理身后失地,执意南下。后李继隆怯战未至,遂有君子馆之败,双方伤亡惨重。
: 宋辽长期战争中至君子馆之战,宋胜多负少,虽然辽多骑兵,但宋恃开国以来百战精锐之师,并未惧战,境内境外作战,均不落下风,且耻于守城,而倾向于野战。
: ...................
--
修改:karin FROM 220.194.45.*
FROM 220.194.45.*
看清楚了,辽军的战法是把老幼炮灰推在前面当挡箭牌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笑,即便宋军用了导蛋,也不妨碍止伤老幼不成立啊……
--
FROM 220.194.45.*
有啥清楚的?怎知不是抹黑,辽自己承认么?瀛州之战死的的都是老幼炮灰的证据呢?
史载“大设工具,负板秉烛,乘墉而上。”、“悬板才数寸,集矢二百余。”城墙上留下的箭矢凡四十余万……长编作者也罕见的感慨:“呜呼,虏攻城不遗余力盖如此!”。你说的炮灰证据在哪里?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清楚了,辽军的战法是把老幼炮灰推在前面当挡箭牌
--
FROM 222.131.246.*
当伸手党当出瘾了?你否认这是攻势么?拿下岐沟关、涿州不算数进攻么?之后也不是没有攻势,比如真宗咸平四年羊山之战,全歼辽精锐铁林军(真是歼灭了,番号都打没了,以后再没出现)后乘胜深入辽境耀师。难道只有打打进幽州才算攻势?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史辽史都不及网文肆意截取发挥啊,
: 你倒是找出宋太宗命刘廷让率主力北上寻辽军主力决战的诏令来啊
: 你也不想想刘廷让这个赋闲多年的前朝将领在北伐失败后出面维持一下也就罢了,太宗能指望他来和辽军决战...
: ...................
--
FROM 222.131.246.*
逗,是要玩互相偷家么,辽军到黄河边上了,宋军攻到辽境内什么地方了。
王超那不是辽军引不出来,宋真宗召唤都迁延不至。还是看寇准当初的战略规划吧
「邊奏敵騎已至深、祁以東,緣三路大軍在定州,魏能、張凝、楊延朗、田敏等又在威虜軍等處,東路別無屯兵,乞先發天雄軍步騎萬人駐貝州,令周瑩、杜彥鈞、孫全照部分,或不足則止發五千人,專委孫全照。如敵在近,仰求便掩擊,仍令間道約石普、閻承翰相應討殺,乃募強壯入敵境,焚毀族帳,討蕩生聚,多遣探伺,以敵動靜上聞,兼報天雄軍。一安人心,二張軍勢以疑敵謀,三以震石普、閻承翰軍威,四與邢、洺相望,足為犄角之用【一七】。」又曰:「扈從軍士,不當與敵人爭鋒原野以決勝負。今天雄軍至貝州,屯兵不過三萬人,萬一敵騎已營貝州以南,即自定州發三萬餘人,俾桑贊等結陣南趨鎮州,及令河東雷有終所部兵由土門會定州。審量事勢,那至邢、洺間,鑾輿方可順動。更敕王超等在定州翼城而陣,以應魏能等,作會合之勢,候抽移定州河東兵附近,始幸大名。」又曰:「萬一敵柵於鎮、定之郊,定州兵不可來,邢、洺之北漸被侵掠,須分三路精兵,就差將帥會合,及令魏能等迤邐東下,傍城牽制,敵必懷後顧之憂,未敢輕議深入。若車駕不行,益恐蕃賊戕害生靈,或是革輅親舉,亦須度大河,且幸澶淵,就近易為制置,會合控扼。」
本来设想定州军对辽军的阻滞牵制都没办到,只得出第三套方案御驾亲征了。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要说天雄,德清二军么?这两支稍后再说,要说形势也要说全。辽军其实两个方向,三路出击,河东方向一败再败,被宋军反攻入辽境,自不待言。河北方向,先是攻取了几个边境上的寨,根本不是城,如唐兴,遂城,但在莫州和北平寨前部被击败而退,转而去打保州,又不利,撤围攻定州,不用想这是三边主帅定州大阵的核心,八万宋军精锐为核心抱成团,倚唐河结阵,打不动,耗着引不出来,最后东去,宋军仍不动如山,那好了,照例绕过呗去打瀛州。决定在这打疼宋军,可是激战十数日除了分兵打下了瀛州外围祁州,再无收获。可见在宋军精锐所在的边境附近,没占到啥便宜,随后辽军撤围,目标是深入空虚的冀州,贝州,北京(大名),辽主一路,主帅萧达凛一路(绕过邢州,洺州),汇合直取大名,又于城下被挫(不是守城,是背城阵战)。这才是你说的内容的背景。大名敢于出城在城下于辽军阵战(相比之下,瀛州等处只能登城拒敌),一方面辽军也是分批到达,并不是全军(史载:北面都部奏“契丹自瀛洲遁去,其众犹二十万”。),另一方面,德清军全力援助大名,实力增长了。但这也使得德清军“城中守军皆入援大名府,尽剩老弱”了。所以,德清城破,虽然是事实,也是辽军战果,但远不是德清军覆没。大名守军一部分追击中伏,确实有所损失,也是辽军胜绩,但天雄军实力并未因此受损多大,追击本来也不会去太多人,还回来十分之三四。之后,辽军没有继续攻击大名,而是叕绕过,直趋澶州了……
: 说句题外话,史载:“王钦若遣精兵”南下追击辽军……这名字好熟,正是要真宗迁都那位,被寇准给排挤到大名带兵了……到哪儿都坑爹……
--
FROM 220.194.45.*
辽史兵制的记载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啥清楚的?怎知不是抹黑,辽自己承认么?瀛州之战死的的都是老幼炮灰的证据呢?
: 史载“大设工具,负板秉烛,乘墉而上。”、“悬板才数寸,集矢二百余。”城墙上留下的箭矢凡四十余万……长编作者也罕见的感慨:“呜呼,虏攻城不遗余力盖如此!”。你说的炮灰证据在哪里?
--
FROM 220.1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