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也有类似情况,不少公司AI团队负责人是高校导师或出自某高校实验室,其学生、师弟师妹便更容易拿到团队中的岗位。
最近,导师告知李睿峰自己认识国内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这让他看到希望。若能获得推荐,毕业后可直接入职,且借导师的业界影响力,薪资会比其他应届生高不少。
临近毕业的王浩然,因未拿到合适offer,决定“战术性延毕”,回校攒论文、补实习,提升竞争力明年再求职。
在等待“被捞”的日子里,他总想起四年前硕士毕业时的场景:那时他学的还是传统NLP算法,然而当时就业市场却“遍地黄金”。即便没有对口经验,面对技术提问常坦言“不会”,国内头部大厂仍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
可如今学历提升,岗位要求陡增,就业反而更严峻。
不久前,组里一位硕士师弟找王浩然聊天,执意要考大模型方向博士,对该领域就业前景充满期待。王浩然一算,师弟博士毕业至少还要五年,不禁担忧:届时这个专业是否还在风口,谁也无法确定。
AI行业日新月异,博士却需长期深耕单一方向,两条路线本就难以紧密契合。
思及此,王浩然给师弟回复:“读博一念起,顷刻天地窄”。
--
FROM 223.10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