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博士,远没有外界想象中风光。
毕业即享百万年薪的传奇,仅属于金字塔尖的一小撮人。绝大多数普通AI博士并不具备市场议价权。
他们中,有人为凑够顶会论文无奈延毕,有人因缺少熟人推荐与心仪岗位失之交臂,有人因研究方向并非热门在企业难觅用武之地。
顶端人才被企业重金争抢,平庸的AI博士则在人才鱼塘里徘徊张望。这个群体的就业图谱,正呈现出残酷的两极分化。
大厂够不上,中厂养不起
邮件开头“很遗憾”三个字映入眼帘,王浩然意识到自己只是招聘方的一个“备胎”。他没有继续往下读,直接删除了这封来自心仪公司的邮件。
王浩然是上海某985院校大模型算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一专业方向正值AI赛道的风口。不过,由于就读的学校不算顶尖,且论文成果仅达到毕业基本要求(两篇顶会论文),去年参加秋招时,王浩然接连遭到多家公司拒绝。
公司拒绝的方式,被他戏称为“泡池子”。
从初面到终面,走完一套面试流程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终面结束后,王浩然总会陷入漫长的等待,十天半个月的沉默期已是常态。
最终等到“很遗憾”这句回复,意味着公司在候选人比中“钓到了更大的鱼”,而他则被留在了人才鱼塘里,没被对方捞起。
经历四五次这样的期待落空后,王浩然已逐渐习惯。但这一次被拒,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个岗位来自国内一家头部互联网大厂。由于研究方向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王浩然顺利进入了终面。
终面时轻松融洽的氛围,他至今印象深刻——直属领导气质亲和,聊起自己在学校做的科研项目时,王浩然不止一次从领导的眼镜片后看到肯定的目光。
领导不仅明确对他表达了欢迎,甚至提前告知了他加入团队后将担任的具体工作,让他有种“明天就要上岗”的错觉。
可一周后,王浩然却收到了这家公司的拒绝信。
大模型算法岗位在行业内虽炙手可热,但大厂放出的招聘名额通常有限。王浩然面试过的大厂,岗位招录比至少在10:1,应聘的一家国企研究所,招录比甚至高达200:1。
想到自己仅有两篇论文成果,王浩然没有死磕大厂,他同时投递中小厂作为保底。
但在中小厂的面试中,他通常撑不过二面。比起大厂,中小厂更注重用人性价比,期待高薪聘请的博士人才,能直接匹配公司业务需求。
在校期间,王浩然主要研究AI编程类课题。由于编程涉及AI应用的底层架构,该方向的算法能力可迁移至不同领域,这使他获得了医疗、金融领域大模型岗位的面试机会。
然而,当面试官发现他需要时间熟悉具体业务场景时,便终止了后续流程。毕竟对中小公司而言,高薪聘请人才后还需投入时间培养业务熟悉度,成本过高。
--
FROM 223.10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