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可能是对的,但是比喻不太对
正确的比喻:
将整个招录过程比喻成乘车,考生是坐车的,各高校的专业组是车辆,每个专业组一辆车,每辆车上有若干个座位,每个座位上贴着专业名称。
然后考生按分数高低排队,每个考生手里拿着他的志愿单。
排第一个的按单子找车,第一行的车子如果找不到就找第二行的,如果单子上列的所有的车都找不到,那么没车坐(滑档);
找到了车,就必须要上车(因为车满了就会开走,所以车一定不满)
到车上按自己填的志愿找空位,找到空位就坐下,结束;如果所有贴有自己填的志愿的位子都已经坐满,但接受调剂,可以去其他空位坐;如果没接受调剂,那么被赶下车,并且没车坐了(退档)。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在车上的一个座位上放上派大星,算被占了;如果车满了,就开走。
然后下一个考生按同样的方式上车。
【 在 vocov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高考填个志愿都必须是专家,要花很多时间做功课,否则。。。
: 这里谈谈本人对以北京为例的平行志愿填报及录取过程的认识理解。供大家参考。
: 总体上,将整个招录过程比喻成乘车,考生是坐车的,各高校是车辆,车辆座位是该校的专业组,座位数是该校招生数。车辆坐满了就发车走了,后面的人就没有这辆车也就是没有上这个学校的机会了。
: ...................
--
FROM 180.17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