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67182.htm
感谢露天电影院的投递
新闻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这家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创造了备受网络购物者追捧的支付工具,与此同时,它
也日益成为令银行头疼的合作伙伴。春节刚过完一个月,陈弘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结
束与支付宝两年多的合作关系。陈弘是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营销总监。
截至今年8月,民生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超过了600万张。与支付宝分道扬镳意味着今后民
生信用卡持卡人将无法再通过支付宝进行网上交易。“很多客户在支付宝上假消费、真
套现。我们做过测算,在支付宝上已经损失了七八百万的资金成本。”陈弘道出自己的
苦衷。
通过支付宝套现早已不是新闻:持卡人以支付宝为交易中介,将信用卡的信用额度转至
借记卡,最终提取现金。整个过程没有真实的货物交易,无需缴纳额外费用。而如果信
用卡在ATM或银行柜台提现,不仅要支付手续费和利息,而且提现额度一般只有信用卡
授信额度的30%至50%,甚至更低。
为防止套现,很多银行对信用卡网上支付做了限制。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信用卡在支付
宝上的单笔最高限额为499.99元和500元。“如果完全放开的话,持卡人通过支付宝套
现,相当于吃到了免费的午餐。”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对《第一财经周刊》
说。光大银行信用卡在支付宝上单笔和单日积累交易的额度均不得超过300元。
民生银行也曾考虑跟其他银行一样,给交易规定一个限额。可即便如此,陈弘发现,还
是有不少客户在做小动作。“同一个账户,在支付宝上一天有很多笔399元的交易,怎
不让人生疑?!”陈弘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衡量利弊之后,3月6日,民生信用卡中
心做出了中止与支付宝合作的决定。“我们不能硬要维持在支付宝上的虚假交易量。”
眼下,套现已成为尽人皆知的“秘密”,简单的警告和道德劝诫已越来越无力约束这种
行为。支付宝也已意识到套现的严重性,不断升级打击力度。8月20日,支付宝发出公
告,称“从即日起变更对以信用卡套现等为目的的虚假交易行为的限制措施”,新的措
施中有“取消相应支付宝账户的收款功能;永久拒绝提供支付宝服务”等严厉手段。
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支付宝”)金融合作部资深总监葛勇荻
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坦言,打击信用卡套现“仅仅依靠自己一家的力量仍是
有限”。支付宝目前有一个风险防范部门,专门监控违规的交易操作,一旦系统监察到
异常交易,就将对该交易进行人工核查。支付宝官方表示,该部门自成立至今,已破获
和打击多个套现团伙。不过,这仍难以禁绝套现。有人为了套现,专门在淘宝上开网
店,登录的商品并不真实存在。遇到这种情况,风险防范部门也会很头疼。
除了深受套现之苦,无利可图也让一些银行的信用卡对支付宝敬而远之。
信用卡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年费、手续费和利息费。在国内信用卡营销大打价格战的情况
下,年费已形同虚设,持卡人按时还款又让银行收不到利息,后者面临巨大的赢利压
力。目前为止,只有广发、招行和中信等少数银行自称信用卡业务已实现盈利。在年费
和利息收益几乎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来自商家的手续费便成了信用卡最重要的利润来
源。
用POS机刷卡消费,持卡人虽然无须支付额外费用,但商户却需向银行缴纳一定的手续
费。然而,恰恰在支付宝这个自称日交易总额超过4.5亿人民币的支付平台上,信用卡
却收不到一分钱。“又套现,又零收益,我们实际上是赔本的。”戴兵说。陈弘则表
示,银行要制卡、制账单,维护后台支持和客服,还要时不时推出优惠活动,经营压力
非常大。“支付宝这么大的交易量,如果收不到手续费,我们的经营将非常吃力。”陈
弘也曾向支付宝提出收缴一定的手续费,“我们提了一个很合理的价钱”,不过,这一
要求还是遭到了支付宝的断然拒绝。
支付宝的立场并不难理解。自诞生起,支付宝就对使用支付宝进行网上交易的商家提供
免费服务(2006年底,支付宝开始向淘宝网以外的商家收费)。如果支付宝满足陈弘的
要求,要么自掏腰包替商户交费,要么转而向所有商家收费。显然,两种情况皆非支付
宝所愿,后一种方法甚至将颠覆支付宝目前的免费模式。
在葛勇荻看来,现在还没到支付宝给银行付费的时候,“目前是双方共同投入资源培育
市场时期,不仅是银行在贴钱培育市场,支付宝同样也在贴钱培育市场。这是支付宝与
银行方面经过沟通后共同的选择,并不是支付宝一家的行为。”
不过,从民生银行的经历不难看出,一旦双方不能达成“共同选择”,妥协或者退出的
只可能是银行一方,而非支付宝。
选择退出的还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上述银
行的信用卡目前都不支持支付宝交易。
中信银行的做法则更为激烈。7月15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其网站挂出一份通知,
称将从当月18日零点开始,对使用中信信用卡通过支付宝进行的互联网交易,收取每笔
5元人民币的手续费。
长期以来,信用卡在支付宝上进行交易,持卡人无须支付任何手续费,中信银行收费之
举,无异于向平静的湖面掷入一颗巨石。“我们的客服电话快被打爆了。”事后,该行
信用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持卡人质疑收费的理由是,在实体商户POS机刷
卡消费时,银行不收持卡人任何费用,而信用卡在支付宝上的交易也属于刷卡消费,不
应收取费用。支付宝官方很快做出回应:本次收费完全是中信单方面的行为,事先未与
支付宝沟通。
中信银行试图挑战支付宝现行规则的尝试很快便以失败收场。7月18日下午,信用卡中
心将收费通知从网上撤下,并暂停了收费措施。
中信银行的妥协并非孤例。鉴于支付宝在国内网上交易的地位和持卡人中的良好口碑,
多数银行仍免费开放信用卡的支付宝交易功能,不愿冒客户流失的风险。光大银行今年
5月初开放了信用卡的支付宝交易功能,运行一周后暂停。虽然不久后该功能又得以恢
复,但单笔和单日积累交易最高额被限定为300元。即使如此,戴兵仍担心,支付宝上
的套现交易太高。
相较之下,民生银行则要幸运得多。刚关闭信用卡的支付宝交易功能时,也有客户打来
电话抗议,但数量并不多。民生信用卡中心有超过一半的客户都是企业团办客户,相比
那些以散单为主的银行来讲,撤离支付宝的压力要小很多。“不然我们可能也会撑不
住,又要恢复(支持支付宝)了。”陈弘说。
“我们不觉得与银行的关系会恶化。”葛勇荻表示,“我们理解这些银行的做法。一些
银行采取降低额度、关闭信用卡的支付宝功能来规避一些可能产生的成本增加。但每家
银行对于这些成本的权重并不相同,大多数银行并没有采取(像中信银行)这种做?
法。”
民生银行没有完全切断与支付宝的合作,保留了该行借记卡的支付宝交易功能。其他关
闭了信用卡支付宝交易功能的银行,也大多如此。
然而,即便是借记卡,也并不意味着银行就可以舒展眉头。支付宝有跨行转付的功能,
如果买家和卖家双方拥有不同银行的多张卡,资金就可以通过虚假购物的方式在不同银
行之间进行转账,不仅免去了手续费,而且省掉了去银行转账的排队、填单时间。虽然
这种行为表面上看合乎支付宝的交易规则,却让银行损失了转账手续费。葛勇荻则表
示,“在此过程中(小额转账)产生的费用由双方共同承担,并不存在谁损失、谁赚的
问?题。”
支付宝一直努力把自己定位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虽然至今仍有不少人误认为支付宝不过
是淘宝网的一款支付工具)。事实上,迄今为止,支付宝的运营一直在依靠阿里巴巴集
团的投入。葛勇荻称,“支付宝公司没有任何收入或利润指标。”也正是由于背靠淘宝
和阿里巴巴两棵大树,支付宝成立不久就迅速将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远远甩在后面。
“现在一说起第三方支付,好像支付宝代表了唯一的模式。”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
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支付宝的免费模式的确吸引了很多用户,但这种打价格战的
手段对行业进步是有危害的。“从长远来讲,免费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会把市场惯坏
了。”中信信用卡对支付宝交易收费的通知一发出,就在持卡人中间引发了强烈的抵
触,甚至有人在网上发贴,呼吁注销中信银行信用卡。
事情演化到今日的格局,大概也远远超出了银行的预料。支付宝推出时,适逢各大银行
开始大力推广电子银行。银行希望借助支付宝整合其无法覆盖的众多持卡人和小商户,
而支付宝则渴望增加活跃用户的数量和忠诚度,双方的合作一拍即合。
近4年来,支付宝在市场上表现出的创新、整合能力和应变速度为其聚集了大量人气。
与此同时,随着零售业务日益受到银行重视,电子银行不断升级,银行开始意识到与支
付宝在合作中的话语权与利益分割。以信用卡为例,银行对成本的考虑更理性,不再一
味强调发卡量,而是更加注重平衡风险和收益。戴兵表示,未来两年光大银行信用卡中
心一定要实现赢利。这种情况下,支付宝的免费模式无疑让那些对信用卡业务有迫切赢
利预期的银行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拥有庞大用户群的支付宝却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业务。今年1月,支付宝宣
布推出与建设银行合作的卖家信贷服务,单笔可贷款额度上限5万元,累计可贷额度最
高达10万元。贷款申请和归还操作全部网络化,都在支付宝账户内进行,而网商们在淘
宝网积累的信用评级成为其贷款能否获批的重要依据之一。
此服务一推出,支付宝甚至获得了“网上尤努斯”(尤努斯在孟加拉创建了乡村银行,
提供小额度、无需抵押贷款服务,他也因此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的美称。但
经常去淘宝网的人都明白,某些店铺为了获得信用评级,或者请朋友走一个购物形式,
或者注册多个账户参与评价,甚至店铺之间为了提高信用等级彼此互评。支付宝试图将
网上交易的信用纪录简单转换为银行信用纪录的做法,或许一开始就为银行埋下了风险
隐患。
为了便于交易,很多用户会事先向支付宝账户充值。因此,支付宝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
沉淀资金。银行会给储户支付利息,支付宝不会。早在2007年初,央行就在计划给第三
方支付公司颁发牌照,但一年多后仍没有什么动静。换言之,支付宝这个几乎起到银行
作用的“账户”目前还是无名无份。
截至8月,支付宝宣称其用户已超过1亿,日交易总额超过4.5亿人民币,日交易笔数超
过200万笔。“有了这些拥趸,支付宝随便做点什么,都能够把雪球滚起来。”一位不
愿透露姓名的国内银行高管说,“它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意外。意外惊
喜,或是意外刺痛。”
--
FROM 61.5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