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年(初一)和 1935 年(初二)的暑假,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没有选择提前教授他解析几何或微积分,而是通过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聘请了清华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丁则良为其讲授《孟子》。这一决定源于杨武之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他认为 “中国语文、中国古文一定要从小就学”,而数理知识可待中学阶段系统学习。
丁则良不仅逐篇讲解《孟子》原文,还融入大量上古历史知识,内容远超当时教科书的范围。例如,他会结合历史事件阐释孟子的 “仁政” 思想,或通过商周制度对比分析孟子的社会理想。经过两年学习,杨振宁不仅能背诵《孟子》全文,更对其中的哲学内涵形成深刻理解。他在自传中提到,孟子的 “浩然之气”“大丈夫” 等概念,后来成为其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这段学习经历塑造了杨振宁的价值观。他在《曙光集》中写道,孟子的 “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等思想,与父亲灌输的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家训相互印证,形成了他 “家国同构” 的认知框架。这种人文底色在他日后的学术生涯中体现为对科学伦理的关注,例如他多次强调基础研究应为人类福祉服务。
简单一句话,初中时学《孟子》,确保杨一生没有跑偏,步步平稳,成一代楷模,杨父真高人也。
--
FROM 61.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