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核心、第一主题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
人S下地来他就存在了,但最初并没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后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和决定,作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活动以后才获得的。人的存在就是人的一系列的选择活动,人的本质不在这些活动之外,而是在这些活动之中。
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人每分钟都在创造自身,创造自我的本质。
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其核心词汇:choice
罗琳是怎么表达这一主题的呢?
哈利进入霍格沃茨,第一个场景就是分院——校歌场景已经完成了对学院的基本介绍:格兰芬多、斯莱特林、拉文克劳、赫奇帕奇(如果用社会阶层来表达的话可简化为:侠士、贵族、智者、平民;如果用品质来表现的话可以简化为:勇气、野心、智慧、勤劳)——哈利戴上分院帽,分院帽建议他去斯莱特林,那里更能实现他的野心和目的,但哈利进行了第一次选择:我要去格兰芬多;赫敏戴上分院帽,分院帽觉得她的气质跟拉文克劳更像,但赫敏选择:格兰芬多。分院帽最终尊重了他们的自我选择,把他们分进了格兰芬多。
只应用在主角身上,并不能充分表达“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的,是我们的选择”这一主题,罗琳当然没有忘记在对手身上使用这一主题,比如最让人毛骨悚然的:预言中的救世主出生于七月末一个反对他的家庭,而符合这一条件的孩子其实有两个——哈利&纳威,但伏地魔亲手选择了哈利,并最终把他打造成了自己最恐怖的对手。预言从来没说哈利就是救世主。
上面两条并不是罗琳这一主题的全部应用,罗琳几乎将这一主题运用在了每一个场景:当同学遭遇霸凌的时候,是哈利、赫敏、罗恩选择打破沉默,为他们主持正义;当面临危机,即使恐惧,也选择拿出勇气去战斗而不是退却;赫敏从来都有更好的选择,但这位未来的魔法部长,选择为了朋友和正义,走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罗琳可以说对赫敏是极度偏爱的,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更“ZZ正确”的、更“高尚”的),面对愚蠢,赫敏选择不去为了合群而假装自己也愚蠢……
多年后,哈利成长了,哈利也做了父亲,他对人生有了更多的理解。这年的秋天,儿子怀着同样的忐忑面对分院:如果他们把我分到斯莱特林怎么办?哈利:你可以告诉分院帽,它会尊重你的选择。儿子:如果它非要把我分到斯莱特林呢?哈利:那斯莱特林将会多一名优秀的魔法师!
最终,罗琳出色的证明,因为自己的选择,“魔鬼使自己成为魔鬼,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这就是哲学和文学的区别:哲学用逻辑说明观点;文学展示(shaow)场景,通过结构表达观点】
当然,作为一本300万字的小说,只有一个主题是撑不起来的,罗琳还要写一个更伟大的冒险故事:自由反抗暴政、民主反抗专制、平等对抗不平等、包容抵制偏狭……
感谢《哈利·波特》,它的销量很好;感谢罗琳,她把这些概念带到了全球,在那些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的读者心中播下一颗种子!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本青太晚读懂HP了!
--
修改:Talker2020 FROM 223.104.3.*
FROM 22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