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最动人的风景不在网红景区,而在田埂地头、农家院落里——那里藏着农民刻在骨子里的朴实、沉淀岁月的厚度,以及从未停歇的勤劳,让每一段乡村相遇都充满温度。
农民的朴实,是毫无保留的真诚。路过村口的菜园,正在摘辣椒的大婶会笑着往你手里塞一把新鲜的蔬果,连说“自家种的,没打药”;去镇上赶集,卖土鸡蛋的大爷不会讲价,反而主动多添一个,念叨“年轻人在外不容易”。
这份朴实没有华丽包装。返乡时车子陷进泥路,隔壁大伯二话不说扛来锄头帮忙推车,裤脚沾满泥巴也毫不在意;傍晚在院子里乘凉,邻居奶奶搬来竹椅,端出晒好的南瓜子,絮絮叨叨讲着村里的家常,话语里全是不加掩饰的亲切。
农民的“厚度”,是在土地里摸爬滚打沉淀的人生底气。年过六旬的李叔种了一辈子水稻,能通过稻穗的饱满度预判收成,用祖辈传下的“看天施肥”诀窍,种出的米比机器精准施肥的更香甜。
这份厚度也藏在传统里。国庆恰逢村里晒秋,家家户户把玉米、辣椒、黄豆晒在竹匾里,五颜六色铺成“大地调色盘”,这是农民对丰收的仪式感;老手艺人王伯在祠堂里教年轻人编竹篮,粗糙的手指翻飞间,不仅传承着老手艺,也传递着“慢工出细活”的生活哲学。
假期里的农村,看不到“躺平”的悠闲,勤劳是农民不变的日常。天刚蒙蒙亮,田埂上就出现了身影:有的扛着锄头去给蔬菜松土,有的划着小船去鱼塘喂鱼,连国庆返乡的年轻人,也会跟着父母下田体验收稻子,汗水滴在泥土里,是最真实的生活印记。
即便到了傍晚,农家院落也不停歇。大婶们在院子里翻晒稻谷,大伯们检修农具、整理来年的种子,灯光下的忙碌身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勤恳,撑起了乡土的生机。
国庆,因这些农民而有了别样的重量。他们的朴实消解了都市的浮躁,他们的厚度承载着乡土的根脉,他们的勤劳书写着生活的本真,也让这个假期有了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
--
FROM 36.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