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4岁的马尔克斯读到了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惊为天人,马尔克斯后来说自己反反复复拆解过《佩德罗·巴拉莫》,对每个角色都了如指掌,而此时,距离他写出《百年孤独》还有6年。
1871年出S的普鲁斯特熟悉福楼拜、波德莱尔等人的思想和写作手法,他的仿做证明自己跟他们心意相通,而当他1912年确定《追忆逝水年华》框架时他已经41岁。
读HP,我们会发现罗琳熟悉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熟悉乔伊斯、伍尔夫的文学形式,熟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叙事手法,熟悉沃尔特·司各特历史小说复杂角色网络搭建营造出的汪洋阔大。
当然,或许,罗琳也深知他们每一派的缺点:
1.乔伊斯、伍尔夫们把读者从情感反应推向极致的智性反应,把读者变成了故事科学家和文学侦探,读者可能会欣赏其中的技巧,但很难爱上他们
2.加缪、萨特们的小说只能算哲学小论文,缺乏大众性、可看性
3.阿加莎·克里斯蒂缺乏严肃的思想深度
4.沃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散漫,缺乏叙事主线严整带来的戏剧张力
…
她决定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叙事形式(在所有的故事讲述形式中,没有比推理、侦探小说主干更干脆利落的了)讲述加缪、萨特们的思想,同时保留沃尔特·司各特小说的汪洋与阔大。
如果她选择乔伊斯、伍尔夫、阿加莎们的道路,她会发现这一路上都是影子,甚至分不清哪一个才是自己的,而当她背道而驰,选择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她才真的踩上了大师的肩膀,看见了独属于自己的太阳!
敢于对权威祛魅,敢于有反叛精神,你才有可能踩上大师的肩膀,才有可能看见真正的太阳,如果你始终跪着,你会发现这一路全是影子。要知道,时光深处,那些大师,跟你一样,也曾经很迷茫,而且,一直很迷茫!
望周知~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Max」
--
修改:Talker2020 FROM 223.104.40.*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