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点德勒兹,买了一本书,原价75,厚厚的400多页的16开,包邮17块钱,到手后发现还可以,属于书店清尾货,于是又买了两本。哲学书我喜欢从后记看起,作者是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书是由她的博士论文扩充成的,后记写的挺有意思的,我用ocr软件转为文本了,看后觉得,无论文科生怎么地不好找工作,但是早早地建筑了精神殿堂,这是不可估量的价值。以下是后记摘录。
“
记得最早我要研究的是中国山水画论的西方接受问题,一日遇到我颇为德勒兹着迷的大师兄。他建议我看一看德勒兹的那本画论《感觉的逻辑》。我看了,没看懂,在没看懂的情况下,我写了文章,发给了汪民安老师。汪老师回信鼓励我说不错,我当真了;他送了我德勒兹的读本,我收下了。从此我改了研究方向,并屡屡把汪老师的善意谎言当作信心来源,又屡屡去找汪老师索要进一步的动力补给,这一过就是很多年,汪老师也无偿做了我很多年“非官方”导师。博士毕业后,我工作了,可是我依旧继续跑去给汪老师添乱,不夸张的说,正是以这些“非官方”的方 式,我才收获了最多的成长。
记得那时我想出国旅游,于是打着研究德勒兹的旗号跑到了美国。没想到我的国外导师Michael Hardt,原来是要用德勒兹的思维方式,去发明一种政治实验。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但他不游行,不提案,也不竞选,他从事的首先是德勒兹式的教育实践。就这样,为了玩儿,我“骗” 到了他身边,可他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德勒兹式的实践感和责任感,看到了 一个读书人能够做出的响应这种内心召唤的本真方式。
记得那时我因为看书犯困,总跑到一个叫作斯多格的咖啡馆提神。斯 多格藏在一条小河边,哪怕亏本负债,也要挑选顾客。这里很安静,即使只点一杯咖啡,老板也让我赖着一天不走。我于是干脆把大本营搬来这 里,以一种斯多格式的坚忍精神,开始了据说会痛苦无比的博士论文写 作。可万万想不到,这却成为了我整个北大生活最快乐也是最奇特的一段经历。
记得我的论文开始于批判常识,斯多格的服务生小夏却几乎完整地保存着所有的常识。我有时会拿很大的哲学问题折磨她,我说:“什么是存在啊?”她总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回答我:“存在就是存在着呗!”如果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那么她总能让我们过于批判的思维安静下来,也总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舒服。就这样,我开始于批判常识,结束于发现常识的伟大;我也开始反思那些先锋批判理论:如果无助于生活,那么或许不要也无妨。
以上说到的“我们”是一群斯多格的常客:某哲学系硕士,通过背诵极雅的Proust和极俗的Celine自学法语至专业水平。他怀着对某某思想的崇拜才开始研究,到头来却发现这是个站不住脚的东西,于是他推翻了几年的努力,重写了一部论文去证明这是一个多么有问题的系统。他不为研究对象辩护,因为要对思想真诚。这个人后来也成了我最不靠谱也最靠谱的朋友。某神学教授,整个人生活在中世纪。我曾问他中国是否需要神学,他说需要,因为理性好奇。我说好奇可不是申请课题的理由,他说那就不去申请。尽管他在各种意义上与这个时代脱钩,但他却会把对今天的敏锐洞见,偷偷藏进他关于古人思想的理性而冰冷的哲学写作中。他告诉过我,哲学最爱重复,不断在每个时代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重复阐释同一个文本,以这种回归本源的方式,才能够最深刻地融入他的时代。
……
至今我还不大明白,从画论的接受到德勒兹的思想,那时为何我会改题,糊里糊涂又毅然决然。至今我也弄不懂,和德勒兹相处的这些年,我究竟是在自作自受,还是真的会自得其乐。或许,德勒兹对于我是这样一个足够陌生又足够熟悉的人,我在大街上遇上这样一个人,又不小心天生好奇且精力充沛,于是就跟着他走上了一程。也或许,这个足够陌生又足够熟悉的人,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我自己,但他没能带我返回家园,也没能让我找到自己,他只教我如何去“旅途”和“相遇”,如何去享受这个过程中的成长。
后来我毕业了,去了一个并非学术机构的地方工作。那个地方有一些 “程序猿”和“工程狮”,我在那里先后接触了数据库、风格检索和模式识别、数字美术馆和虚拟策展,研究过某中国文艺机构的发展历程、大字报书法、数字界面和艺术界面、PPT和修辞学、虚拟现实电影中的互动和故事、网络流行语、会议影像叙事,当过数据库项目成员、学者、记者、策 划、编导、学术沙龙主持、网络视频节目主持、研修班教务、事业单位小 职员...
后来,我又做了母亲,天天要打“小怪兽”。
不得不承认,我很少提德勒兹了,也几乎忘记了德勒兹。我甚至有些不敢面对那一段和德勒兹相处的日子——这段经历,对于我大美好太刺激,也太虚幻甚至太玄幻,这段日子,我可以思考那些看起來那么不接地气的东西,说那些那么“不是人话”的话,勇敢地去和一个那么困难和迷人的问题“死磕”到底。可与此同行,我也必须要承认,今天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做事方式背后其实都站着德勒兹。我很享受他的思想,也试图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让我感觉即便在现实大地上,我也可以是有力量的;他的思想让我可能在规整的街道上看到草原的风景,让我试图在森严的大楼里继续“游牧”。
或许,有我这样一个爱好“游牧”的小孩儿和妻子,会是一件很麻烦、很折腾、很爱恨糾葛、哭笑不得的事情。在这里谢谢我的无奈的爸爸妈妈们,谢谢我的无奈又无语的爱人。
谢谢我的父母、亲人、师长和朋友,我的各种意义上的“导游” “驴友”和“旅费”赞助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谢谢你们把我送上各种旅途,带给我各种相遇;也不管是不是误读,谢谢你们带我走过那些路,教我成长、如何成长并继续成长。
2016年10月于安苑北里
”
--
修改:hut FROM 223.66.108.*
FROM 223.6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