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歪理邪说:躺,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投资回报率的落差。
你从小放养的,家里基本没鸡过你,考上本科全家就得开香槟庆祝。那你大概率不会躺,至少你的心态不是躺平那种;
但假如你在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你躺的风险系数很高。
过高的教育投资,拉高了你对未来的收益预期;一旦预期出现落差,你就会陷入类似房地产化债期里很多房主的心态。
房主什么心态?只要资金链还绷得住,宁可不卖也不贱卖。不卖,至少还留了个纸面价格。
躺也是如此:我不贱卖自己,我就觉得我还是个值钱的人,对得起我过去十几二十年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以及这些投入所构建的自我认知。
农村、中低收入、东北等分组,教育支出对家庭收入明显占比过高。
经济相对放缓的东北在生均教育支出上甚至高出东部约28%。
一方面:很好,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投入,有强烈的长期意识;
但另一方面,特别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孩子必然有着更重的心理压力。他们总会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支出可能挤占了父母的娱乐休闲支出,某种程度上驱使了父母工作,甚至是父母一些不幸福的来源。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精神纽带,这种支出结构很容易扭曲子女对父母的认知:要么把自己放得过低,转入服从;
要么转入拒绝抵抗,“我没让你们花这些钱、这些都是强加给我的”。二者都会在根本上伤害自己的家庭关系。
总之,这些压力最后都会转入对自己的心理预期:我获得了大量投入,我将来要匹配这些投入。
然后大量小胖友抱着这样的预期,走入了一个放缓的大环境。
尤其致命的是:放缓大环境里,农村、中低收入、非一线所遭遇的下滑和就业减少更严重。
成本占比最高的群体反而会遭受最低的回报率。
于是不得不离开,前往一线城市。但一线里有高强度竞争和进城税等着。
在这种强烈的预期落差下,主观上必然倾向躺平。
百万留学,归国月薪八千,这种收益率必然消解留学(不含移民)的认知价值;
十年苦读,一分埋千人,毕业后和本省高考排名后30%的弟兄一起送外卖,这也必然消解苦读的努力价值。
价值被消解后,宏观上人会回归到匹配的行为模式,躺平。
我努力了也没结果,我就不努力。
要知道努力是一种状态,对于绝大多数人,维持这种状态是需要激励的。
因此躺平不仅是个体在回报率过低后的理性选择,也是个体在整个成长周期里对回报率的评估。
不仅是因为你上班卷死就那么点钱,还因为你已经背了在教育上的财务和时间成本。你是在“教育化债”,然后收益率还贼低。
中短期里,躺平肯定是理性选择。
身心健康就不说了,避开债务是个很重要的收益。眼下最惨的就是19年到22年买房、收入还没上去的那波。
长期则看心态。
因为有落差、因为落差难以追平,所以躺平。
但:有些落差,是可以在别的地方追回来的。
如果你拿财务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指标,那躺平也快乐不起来,你的这个评价指标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易改善。
但如果拿有没有跑跑步、吃到好吃的、小丑牌上一把一百万分来评价自己,把自己身上的教育成本转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这种落差能够追回一部分,人也能进入相对“平而不躺”的状态。
躺平又不是躺尸。
维持身心平稳,保持信息输入,等待一部分老登嗝屁释放存款,等待资产继续下行和劳动力价格逐步回升。
--
FROM 123.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