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觉谋士们总有各种金点子爆出来,而且,作为靠脑子吃饭的一拨人,有些谋士确实造诣很高,甚至可以达到算无遗策。那么,问题来了,谋士们这么聪明,为什么不自己到前台当领导,而要在幕后出谋划策讨碗饭吃?
归根结底,知道怎么一回事和手里有牌是两个概念。比如,大家都知道四个二可以压两个王,但前提是你手里得有四个二,否则就是白搭。知道和做到之间,做陪练和做运动员之间,有太多必要条件。
而且,有时候,只要手里有牌,知不知道其实都没那么重要。能不能赢,成不成功,最终是由实力决定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但鬼到底推不推磨,最终还是取决于有没有钱,而不是知道不知道。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领导会刚愎自用,会不怎么听谋士的。出牌的人和出主意的人所面临的情景其实是不一样的,要权衡的东西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明明谋士说得很对,但主公就是偏偏要选那个看起来错误的选项。
所以,顶级的谋士就是跟领导合二为一的。表面上是两个人,其实共用了一个脑子,所以领导才会看起来对谋士言听计从。表面上看是领导认可了谋士的计谋,实际上只是谋士印证了领导的想法。
诸葛亮之于刘备,郭嘉之于曹操,鲁肃之于孙权,大抵都是这样的角色。
博望坡之战,诸葛亮对着刘备说出了主公有多大志向,亮就有多大谋断。听完之后,刘备拿出了自己的剑和印,诸葛亮坦然接过,展现了华丽的初秀。
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本身对袁绍在心理上是有优势的,但无奈的确自己兵少粮缺,承压比较大。当郭嘉抛出十胜十败论的时候,对曹操而言,只是更加印证了自己的想法。不是没有可能赢,只是需要时机。
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之所以信任鲁肃,很大的原因是鲁肃的建议符合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的内心是主战的,但又拗不过一群老臣的挟持,气急败坏。鲁肃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一丝救命稻草。
高处不胜寒。每个居于高位的人其实都是很孤独的。每天两眼一睁,身边全是要依靠自己的人,全等着自己做决定,自己却无人可依。好处不一定都是自己的,压力和责任却的的确确是自己的。很多人每天都是在跟自己天人交战,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厮杀。那种心累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
这个时候,有人能跟自己想到一起,该是多大的安慰和支持。当然,对于高位者来说,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所有人都反对,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决定。但如果恰好有人看得懂,能够支持,岂不更好。毕竟谁也不希望做一件事情全是阻力。
--
FROM 123.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