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我觉得zf限制鸡娃的思路是对的
统考模式是相对来说最单纯的应试教育,非常适合培养需要规模比较大的中端技术人才。
当然对尖端人才的培养存在不小的缺陷。但是这一部分的人才怎么说呢,如果闭关不与外部竞争,则自然也会产生出来,但是很弱会无法和外部人才竞争。如果放开,这基本就是综合国力和观念的较量。仅就家长这一块来讲的话,即便国内两院院士的家庭,住房有宽裕到可以开辟出一间小型实验室供孩子自由玩耍之类的吗?即使有的话家长有这个意识和能力吗?我觉得是至少目前是很罕见的。而西方早在工业革命时代,不少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家庭就有这个习惯了。。。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当年也算应试教育吧。
:
--
FROM 114.245.222.*
我认为那时的教育是基本的应试教育
而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以及包裹了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自然负担是增加的,累成了必然,这或许是发展和转型所注定付出的代价。
那时候对付完必要的考试后,闲暇时间是比较多的。但闲暇时间基本属于锻炼身体吧,和科学素养训练关系很弱。当然做科研需要好身体做支撑,但这个意义对个体来说很重要对群体来说重要性就比较弱了。
【 在 histospr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1980年代的大陆不是应试教育
: 下午两节课就放学
: 数学留几道题,语文每个生字写两遍,
: ...................
--
FROM 114.245.222.*
孩子小时候多一些玩耍和社交,多一些旅行和动手锻炼(例如帮家长修车。你说小孩难有实验室,但实验室不用多正规,很多男人有修车工具,更不用说喜欢改装的人和修车铺的小老板),就可以挺好的。
天朝基础教育“扎实”的代价,是孩子人格的发展普遍之后,不少人甚至终身是巨婴。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统考模式是相对来说最单纯的应试教育,非常适合培养需要规模比较大的中端技术人才。
: 当然对尖端人才的培养存在不小的缺陷。但是这一部分的人才怎么说呢,如果闭关不与外部竞争,则自然也会产生出来,但是很弱会无法和外部人才竞争。如果放开,这基本就是综合国力和观念的较量。仅就家长这一块来讲的话,即便国内两院院士的家庭,住房有宽裕到可以开辟出一间小型实验室供孩子自由玩耍之类的吗?即使有的话家长有这个意识和能力吗?我觉得是至少目前是很罕见的。而西方早在工业革命时代,不少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家庭就有这个习惯了。。。
--
FROM 211.94.208.*
钱老师,很多所谓的科研是没必要提前训练的,特别是生物、化学实验这类苦力活。这类科研只要孩子小时候好动,充分玩耍过,动手能力强,都不会有问题。
需要提前持续培养的知识偏数学的研究。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那时的教育是基本的应试教育
: 而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以及包裹了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自然负担是增加的,累成了必然,这或许是发展和转型所注定付出的代价。
: 那时候对付完必要的考试后,闲暇时间是比较多的。但闲暇时间基本属于锻炼身体吧,和科学素养训练关系很弱。当然做科研需要好身体做支撑,但这个意义对个体来说很重要对群体来说重要性就比较弱了。
--
FROM 211.94.208.*
我小时候玩过青蛙,昆虫,蚂蚁,各种玩法,算不算提前生物实验了
【 在 Krete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的大作中提到: 】
: 钱老师,很多所谓的科研是没必要提前训练的,特别是生物、化学实验这类苦力活。这类科研只要孩子小时候好动,充分玩耍过,动手能力强,都不会有问题。
: 需要提前持续培养的知识偏数学的研究。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
--
FROM 133.32.224.*
赞同你的说辞
男孩子就应该多一些动手能力的实操性强的锻炼
旅游,社交都是为了能更快速的融入团体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孩子小时候多一些玩耍和社交,多一些旅行和动手锻炼(例如帮家长修车。你说小孩难有实验室,但实验室不用多正规,很多男人有修车工具,更不用说喜欢改装的人和修车铺的小老板),就可以挺好的。
: 天朝基础教育“扎实”的代价,是孩子人格的发展普遍之后,不少人甚至终身是巨婴。
:
: ...................
--
FROM 101.254.115.*
你说的这些其实很大量存在的,比如大城市里打工人家的孩子,厂矿企业里普通城市居民家庭里的孩子,从小不用刻意天然一直都是这样的,只不过你没有意识观察到他们。
但是上述这些和你所提到的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从小到大受到的熏陶和训练,还是有很大差别。举个例子,前阵子热炒的北大韦神,父亲数学教授,从小做数学竞赛题对他来说就是修车就是下棋就是旅游就是游戏,那么这样的人才具备你说的在原创领域有一定竞争力。
但同时,这样的人在我们看来,都有一定缺陷的,比如不会做饭啦不修边幅啦等等我们都能列举好多。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每天都是24小时,时间分给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必然压缩,平均分配带来的就是平均能力和结果。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至少在受过本科教育的人群中,对这样的人采取包容哪怕忽略的态度,而不是挑剔和求全责备的态度,在原创领域才有可能和最前沿的那部分一决高下。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孩子小时候多一些玩耍和社交,多一些旅行和动手锻炼(例如帮家长修车。你说小孩难有实验室,但实验室不用多正规,很多男人有修车工具,更不用说喜欢改装的人和修车铺的小老板),就可以挺好的。
: 天朝基础教育“扎实”的代价,是孩子人格的发展普遍之后,不少人甚至终身是巨婴。
:
: ...................
--
FROM 114.245.222.*
你知道为什么这些现在是苦力活吗?因为这些学科没有数学物理古老,还处于荒原开垦阶段,门都还没怎么摸着呢,可不是不需要多高的智力训练和积累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钱老师,很多所谓的科研是没必要提前训练的,特别是生物、化学实验这类苦力活。这类科研只要孩子小时候好动,充分玩耍过,动手能力强,都不会有问题。
: 需要提前持续培养的知识偏数学的研究。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FROM 114.245.222.*
搞数学的人有些特立独行是很常见的,不止是中国如此。国外的数学研究者也经常如此,还有佩雷尔曼这样比较极端的例子(你可百度一下他)。
我想说的是,对于多数科研岗位来说,并不需要从小就以鸡娃的方式去专门培养,不妨尊重孩子的兴趣。偏重数学的科研岗位,确实需要从小打好基础。但是打数学研究的基础靠逼着刷题没多大意义,这样只是透支孩子的热情和精力。以前课题组里有个读博士的小孩,奥数全国第八,本科保送的北大数学系,但是到了博士阶段,喜欢睡觉和打游戏,已泯然众人矣。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这些其实很大量存在的,比如大城市里打工人家的孩子,厂矿企业里普通城市居民家庭里的孩子,从小不用刻意天然一直都是这样的,只不过你没有意识观察到他们。
: 但是上述这些和你所提到的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从小到大受到的熏陶和训练,还是有很大差别。举个例子,前阵子热炒的北大韦神,父亲数学教授,从小做数学竞赛题对他来说就是修车就是下棋就是旅游就是游戏,那么这样的人才具备你说的在原创领域有一定竞争力。
: 但同时,这样的人在我们看来,都有一定缺陷的,比如不会做饭啦不修边幅啦等等我们都能列举好多。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每天都是24小时,时间分给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必然压缩,平均分配带来的就是平均能力和结果。
: ...................
--
FROM 218.67.192.*
不无裨益。
【 在 iqu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小时候玩过青蛙,昆虫,蚂蚁,各种玩法,算不算提前生物实验了
:
--
FROM 218.6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