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进来拜一下老前辈吧。
[B计划]心澄如大海——钱澄海
谨以此文献给钱澄海和其他为中国篮球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前辈们!
贺龙元帅当年曾向周恩来总理隆重介绍过他,因为他打球时骁勇善战机智灵活。
而作为教练的他,执掌中国男篮长达十六年,使得中国男篮由一支闭门造车的队伍成长为亚洲霸主。
如今年过古稀的他,接受过三次手术,并失去左腿,但他现在一样关注中国篮球的发展,为中国篮球的未来出谋划策发光发热。
-------------------------------------------------------------------------------
钱澄海
生于1934年,浙江鄞县人
篮球运动员、教练员
身高:182cm,体重:不详
位置:后卫
所属球队:八一
号码:不详
技术特点:防守好,抢断球迅速,善于发动快攻,急停跳投准确。
个人经历:
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5年被选入八一队。同年被选入国家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国家男子篮球队教练、副总教练,国际篮球联合会世界教练员协会副主席。
曾当选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为国家男子篮球队队长、核心后卫。
1959年战胜欧洲篮球锦标赛冠军匈牙利队和第3届世界篮球锦标赛第4名保加利亚队。
1961年获社会主义国家友军篮球赛冠军,个人获“个人优秀”奖。
1963年获新兴力量运动会男子篮球比赛冠军。
1964年战胜第18届奥运会男篮第6名波兰队。
1972年担任男篮主教练后,指导中国男子篮球队获1975年、1977年、1979年、1981年、1983年连续5年亚锦赛冠军,以及1978、1986年亚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冠军。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第10名和1986年第10届世界锦标赛第9名。
个人荣誉:
1957年,成为我国第一批运动健将;
1959年,获得全国体育标兵称号①;
1989年,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荣誉奖状②;
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
注:
①处,是第一个获得由贺龙同志命名的全国体育标兵称号的篮球运动员;
②处,新中国篮球55年里,只有钱澄海和杨伯镛获得了这一荣誉。
----------------------------------------------------------------------------
很多年轻的球迷朋友知道钱澄海老爷子是因为张卫平指导的解说。张卫平是钱澄海的得意弟子。在张指导的解说里,经常出现“小快灵的风格”,“追着屁股打”的快速反击战术,而这些都是钱澄海指导发明的。
中年的球迷知道钱澄海指导,是因为他带领中国男篮战绩辉煌。
而老球迷,记住钱澄海,则是因为他担任国家队队长10年之久。是当时我国篮球快速、灵活、准确风格的突出代表人物。
-------------------绰号“龙头”的球员时代--------------------------------------------------
钱澄海的祖辈生活在风景秀丽的浙江鄞县,父亲早年移居上海创业。1934年,钱澄海就出生在上海,父辈的移迁,成就了日后叱咤中国篮坛的钱澄海,因为在当时,作为西方体育运动的篮球,刚刚落户在中国上海。
钱澄海自述:
QUOTE:
我是从1948年开始打球的,在中学里面。当时就是瞎打,48年我参加了上海的幼级组比赛,当时规定是1米6以下,60公斤以下,小孩子打球,这个时候我已经投篮比较准了。就像你们看了现在有些小孩子投篮,篮球重吗,投不动,两个手扶着推上去这样投篮,我们是在上海市的市北中学和岳才中学一起联合打了这个年纪组的上海市的亚军。
我一直到了部队,当时到部队当体育指导员。又打篮球。又打排球,又下部队,又坐办公室。那个时候,有个教练教我们比较好。52年,我在广州中南海军,在文化部当体育指导员,这个时候才17岁,还不到18岁。当时因为年岁大一点的,我的老战友,他们水平比较高。当时在广东是最好的球队,我们球队有三十多岁的,二十多岁的,有十几岁的。
只要是外省市(队)到广州比赛,因我们海军是最好的队,跟国家队打,是我们。跟外国队打,也是我们。比广州市队要强,所以慢慢就打出来了,开始是这样。
52年,我到北京参加八一运动会。也是为纪念毛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六月份就到了北京,到军委海军参加选拔,整个军委海军系统来选拔(队员),我当时还不到一米八。14个人队伍,我选上了海军队,12个人队伍我没有选上,被刷掉了。排球我也没有选上,我也打排球,排球打的更差一些,篮球好一点。就在八一运动会上工作,人家比赛我做记录,看了很多球,当时还记得是中南军区打了冠军。打完八一运动会后,我们就回到广州。中南军区是全军冠军队,回到广州就输给我们,我们当时已经是这个水平,一些老同志打的比较好。我呢,在培养中。
如果说在上海中学里打球的钱澄海,只是兴趣所为,而到了广州在中南海军打球,则是钱澄海篮球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那里钱澄海得到的是纯正的中国模式的职业篮球教诲,善于动脑子打球的钱澄海,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从此走上了职业篮球道路。1954年,钱澄海被上调军委海军篮球队,来到上海。
钱澄海自述:
QUOTE:
53年八一队是全国比赛的冠军,上海队是亚军,我们54年的海军队,与上海队连打10场球,可以10场赢上海队。当时我们海军,就是这个水平。
在军委海军篮球队仅过了一年,实力突出的钱澄海又被当时的全国冠军队八一男篮相中,进入鼎盛的八一男篮。这就是当年八一男篮的旧址,如今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历史博物馆,当时球场是露天的,冬天要扫开雪后,方可训练。艰苦的条件,使在这块场地上训练的队员们练就了过硬的球场作风。
55年我调到了北京八一队以后,那时八一队是全国冠军的水平,很受益,有好的运动员,好的教练员,自己练习的也刻苦一点,因为知道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好,所以比较努力一点。
年轻的钱澄海,在他的篮球道路上可谓是顺风顺水,一年一个台阶。1956年,钱澄海又被招入了为备战墨尔本奥运会,而组建的国家集训队。从此,开始了他28年的国家队队员和教练员的篮球生涯,这在当今中国篮坛上绝无仅有。
在国家队里,钱澄海任队长达十年之久,是五六十年代的核心后卫。虽然只有1米82,但钱是当时我国篮球快速、灵活、准确风格的突出代表人物。他攻守兼备,技术全面,“尤其是那一手高超、敏捷、快速、凶狠的跳起断球技术,堪称一绝”,绰号“龙头”。
钱澄海自述:
QUOTE:
为了准备56年的奥运会,贺龙同志,贺老总,他就下决心全国一盘棋。从全国抽调了二十几个人,再加上原来的体训班(的球员),一共三十多个人。我也是从八一队调到国家队里了。是这样,贺老总,他说了算,你脱了军装就完了,今天讲了,明天就走了,一个大卡车。我们八一队,只有一个美国十轮大卡车,我们出去,冬天、夏天,都是十轮大卡车,一大堆的人在上面,我们也没有什么行李,我们一共六个人到国家队报到,在八一队住的是平房,床挨着床,到了国家队也是平房,就是过去工人盖体育馆时的工棚,只是好一点,一个房只住几个人。
钱澄海回忆当年出国比赛的情景,讲起他们是如何针对苏联、匈牙利等世界强队的特点,制定了以我为主,以快速、紧逼和跳投的战略战术,在59年接连战胜排世界前3前4名的篮球强国,使中国篮球有了第一次飞跃,第一次接近了世界篮球强国的位置。
钱澄海自述:
QUOTE:
我们总结了几条,第一我们个子矮,可是我们灵活,我们快速,你个子高,力量大,你篮板好,我要避开你的长处,怎么办呢?我们就总结了,他站在那里100多公斤,我们就70-80公斤,他们肩又宽,个又高,我们面对面的打阵地进攻,我们要输球,后来怎么办呢,我让你侧面跑,我多跑,多移动,多掩护,你追着我跑,他的制空优势就没有了,他跟着我们跑,我们的快速灵活就出来了,再加上我们当时的技术,的确跳投比较好,临时的急停,运球,跳投,他反应都反应不过来。这一招让匈牙利饶头,他们七月份来(京)比赛,我们5月份回访,他们看见我就饶头,为什么呢?在北京打四场球,我既代表2场国家队,又代表北京队,还代表八一队。四场球全部赢,赢到他们没有信心,我们有信心,这对我们建国以来是一个大的转折。
转身跳投,如今是一项很常见的技术,这项技术就是钱澄海发明的。
1956年,中国国家队和前苏联队在北京和莫斯科先后进行了两场友谊比赛。当时前苏联队刚刚夺取了世界男篮亚军,拥有2米18的当时世界第一高度,中锋克鲁尼,球队平均身高也有2米,但中国队平均身高为1米80。钱澄海在比赛中以一项转身跳投的技术,独得30分,硬是以67比62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前苏联队。此后国际篮协便以他作为这项技术的发明者。
1962年,我国男篮迎战来华访问的苏联军队队。钱澄海穿针引线,令这支拥有多名国家队队员的劲旅也赞不绝口。一次,钱澄海运球直逼对方篮下,突然跃起上篮,这时,对方身高2米16的“巨人”克鲁明张开大手扑来,说是迟那时快,钱在空巧妙闪躲,将球向右一分,老搭档杨伯镛恰好接应,空中接球装入篮筐。全场立刻欢声雷动。钱、杨时期,中国男篮将快速、灵活打法几乎发挥到极致。
在短裤后兜里放块白手帕,一边运球一边指挥同伴跑动,钱澄海作为球员时的形象深深印在老球迷的心中。他球艺娴熟,善于发动快攻,急停跳投准确,是一位攻击力强的后卫,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摸索、实践,他明白了中国人应该怎样打篮球,总结出了中国篮球哲学。他说:"我们虽然个子小,但运用了紧逼、快攻、跳投这三大法宝,发扬快速灵活的特点,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贺龙把钱澄海介绍给周总理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是队长,是党员,场上什么时候有困难,他上去就能解决了。”
提起往事,他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1961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那次国宴。钱澄海当时向周总理汇报说,国家队打球输了。这时民族学院的代表笑起来,周总理却很严肃的说:"你们笑什么?将军没有不打败仗的?胜败兵家常事,不可能没有败仗的。"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和鼓励,使钱澄海深受鼓舞。
-------------------男篮主帅十六年------------------------------------
1972年,钱澄海开始出任国家队教练。他16年调教国家队,将中国男篮调理的有声有色。针对世界不同强队,组织不同打法,使中国男篮在亚洲确定了霸主地位。在1975年至1983年连续五届蝉联亚洲锦标赛冠军。1984年带队获得奥运会第十,1986年获得世界锦标赛第九名,培养了匡鲁彬、宫鲁鸣等多名出色球员。
提起教练,人们都会想到“威严”二字,可跟钱教练进行篮球训练的队员,总有一种新鲜感和快乐感,他的招儿多,笑声更多。比如,对抗训练,他很少吹哨叫停。练习进攻时,防守队员连拉带扯,像打橄榄球,他“视而不见”,可进攻队员上篮不进,他却要罚练。队员不服:“他们拉人犯规。”钱老反问道:“费话!不拉你那叫篮球嘛,随便上篮那叫篮球吗?”练防守时,他让进攻队员无所不用其极,但防守队员连可判可不判的犯规都不能有,防守成功后还要进攻成功。这是钱老向NBA教练学习后,结合中国队员特点采用的“小招术”。
有时候下午训练,队员懒洋洋,他让助理教练藏到角落里,让每个球员跑去摸一下助理教练,再投篮进一个球,而且必须进三个,大家兴趣来了,吵着笑着跑开了。身体训练时,他让队员趴在地上玩手球,这使篮坛巨人们很是辛苦,却兴致颇高,“篮球本身就是游戏,玩得科学才有趣,教中有乐,乐中有学。”
1977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教练员学习班上,钱澄海发表了《跳投技术》学术报告。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亚洲舞台上的地位不像现在突出,经济也相对落后日韩等亚洲国家,中国人只有在体育比赛中让对手仰望。
“那时候别的我们不敢说,但是一到了体育比赛的时候,我们和其他的亚洲国家住在一个宾馆里,还会受到对手的尊重。”钱澄海说到,那时候,体育最能够振奋人心也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中国男篮从1975年第一次参加亚锦赛开始,在之后的连续五届亚锦赛里都占据着冠军的位置,让其他的亚洲球队望尘莫及。1972年至1988年的16年里,钱指导执教的中国男篮没有丢失过一次参加世锦赛和奥运会的机会,其中1986年率队夺取了世锦赛的第9名,实现了中国篮球历史性的突破。当年24支球队中,得到第9名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年,拥有姚明并由外教执教的国家队,也在十六进八的比赛中惨败。
-------------------亚锦赛恩仇---------------------------------------
亚锦赛始于1960年,但是直到1975年,中国恢复在亚篮联的合法席位后才第一次出席。亚锦赛也牵涉到奥运会的资格问题,在中国没有成为亚篮联的正式成员之前,韩国、日本和菲律宾三国呈鼎立之势,不论是亚锦赛还是亚运会,都是这三个国家之间的竞争。
钱澄海回忆说:“过去没进去,是因为中国台北一直在里头,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当时只要中国台北参加的赛事,我们都不参加,包括奥运会都是如此。”
在1974年的德黑兰亚运会上,中国第一次对外宣称,决定参加次年在曼谷举行的亚锦赛。1975年初,国家男篮也一直在积极争取这个机会。有一次,时任国际篮联中央局执委的张长禄来到亚篮联秘书长的办公室,而钱澄海教练就站在办公室的外面等消息,没过多久,张长禄就带来了好消息。当年,中国台北退出当年的亚锦赛,中国第一次获得亚锦赛的参赛资格,中国也第一次恢复了在亚篮联的合法席位。
提到亚锦赛,就不能不提最大的对手韩国队。其实中国男篮在1974年的亚运会上,就遭遇了韩国队,当时的中国队在小组赛中战胜了韩国队。在和以色列的比赛中,中国队“放水”让以色列获胜,因为中国队算计着在决赛中会再次遇到以色列,结果不料在半决赛中中国队就负于韩国队,最终只获得第三名。
QUOTE:
1975年11月14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洲锦标赛上,是中国男篮第一次征战亚锦赛,在决赛中遭遇韩国。
决赛前,中国男篮和韩国男篮一同走出旅馆的大门,分别上了组委会安排的大巴车,在大巴车开往比赛馆的路上,中国和韩国队所乘坐的两辆车交替领先,“开始我们都没注意,两个车的司机倒是教上劲了,一会中国的车开到前面,一会韩国队坐的车领先了中国,但是最后,率先开到场馆的还是中国队坐的大巴车。”钱澄海爽朗地笑说过去的事。
走进场馆,才发现那场比赛去现场看球的人非常多,钱澄海形容那场比赛的时候,用了“爆棚”一词。比赛开始,中国队一直领先,随后,韩国队开始对中国选手下黑手,“韩国队打了张大维的胃,我们之前就听说了韩国队的小动作多,裁判也视而不见,为了不影响到队员们的情绪,我当时并没有把张大维换下来,一直坚持把比赛打完了。”钱澄海说。后来,裁判没敢有太大的动作,因为当时在现场的中国华人非常多,大家集体的抗议终于终止了裁判的不合理判罚和韩国队员的小动作。
张卫平是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亚锦赛的队员之一。他认为,这么多年遭遇韩国总结出来,韩国队就两招,“比赛打不过就打架,要不就磨着你,开始就是不进攻,等你着急了,放松警惕了,突然在外线杀出一记三分。”
第一次遭遇韩国,韩国队就使出这两招来,在和中国队磨进攻的时候,钱指导叫了暂停,布置中国队在前20秒不要进行积极防守,只要做出动作就可以了,后10秒开始积极防守,尤其是外线,结果韩国队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时,中国队的实力和韩国队不相上下,而且特点和现在的中韩还有着几分相象。韩国队小个子的阵容打法和现在基本一致,“当时韩国队的技术可以说还胜过现在的韩国队,但是内线依旧是韩国队的软肋,所以中国队就扬长克短,防对手的外线,攻对手的内线,”最终,组队仅一周的中国队以97比78战胜了韩国队。
之后,钱澄海率领的中国男篮在之后的五届亚锦赛上一路领先,获得参加亚锦赛之后的五连冠,并且初步奠定了中国男篮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与韩国队的遭遇总是具有戏剧性。
QUOTE:
1979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10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上,日本借助东道主的优势一路杀到决赛,而中国和韩国这对老对手在半决赛中就相遇了,因为涉及到次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资格问题,所以那届亚锦赛中国队拼得非常凶。
当时中国男篮锋线上是匡鲁彬和郭永林这对中国篮球史上最著名的杀手组合,现在重新回忆那段往事,匡鲁彬仍然感叹,“那场和韩国队的比赛打得非常艰苦!”和韩国队的比赛当天,引起了当地众多华人的关注。
中韩之战,上半时还没结束,中国男篮首发的五名队员,全部都被裁判罚下场,其中就包括中锋穆铁柱、前锋匡鲁彬等主力队员,比赛到了下半时中国男篮只能依靠剩下的队员和韩国队周旋。全场比赛还剩下3分钟就要结束的时候,中国队还落后5分,无奈之下,钱澄海换上了五名小个队员上场,其中有吴忻水、张卫平、郭永林、何聚华和黄廷杰。原本依靠内线优势改为外线发威,结果韩国队一时不适应,反被中国队翻盘,最终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战胜韩国,晋级决赛。
“那时候和日本韩国的实力还是比较接近的,不像现在的优势那么明显,所以能够在半决赛和决赛中,先后战胜韩日,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匡鲁彬说。
QUOTE:
1983年的亚锦赛,中国男篮第一次不用去担心裁判的问题,因为这届亚锦赛是在中国香港举行。但是,当时的中国男篮正在经历着新老交替的阵痛,老将纷纷退役,队里的12名老队员只剩下穆铁柱,郭永林和匡鲁彬,新入队的有年轻队员王立彬、张斌、孙凤武等。
“这届亚锦赛,我们肩上都背负着很重的使命,因为1982年的第九届亚运会上,中国以一分惜败于韩国队,而这届亚锦赛自然就成为了复仇战。”匡鲁彬说。
最后的决战,由于韩国队在复赛中先输给了日本,因此与中国队的比赛,也就关系到他们能否能参加冠军战。韩国队里有出色的外线队员李忠熙和李珉铉。而中国队则有内线的穆铁柱,两支风格突出的球队进行较量,穆铁柱的脚下移动速度比较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队的反击速度,钱澄海就强调:进攻集中在内线打,而回防的时候任务就交给速度快的小个。这个变化让中国队再次战胜韩国。
QUOTE:
1985年的亚锦赛是一个被裁判完全控制了的亚锦赛。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中国男篮只打了五场比赛,其中还输给了韩国队和菲律宾队。“后来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国队员赛前轻敌,因此输了比赛,实际上并非如此。”时任主教练的钱澄海说。那届亚锦赛完全没有按照规矩办事,亚洲每个球队允许两名美国的球员参加,很多有钱的亚洲球队都买了美国球员参赛。
“我们没有钱买美国球员替我们打球,只能靠自己,而实力明显不如我们的菲律宾又有裁判的帮助,因此中国队在那届亚锦赛上真是吃尽了苦头。”钱澄海回忆说。和菲律宾的比赛中,中国队在上半时就被裁判判罚19次犯规,而对方只有3次。
另外,当时的中国队正进行新老交替,84年参加完奥运会的队员,全部都离开了球队,年轻队员经验不足也是那届亚锦赛的败因之一。半决赛中,中国队的失误非常多,一度落后对手11分,而韩国队则利用犀利的外线最终以74比65赢得了比赛。
但随后1986年的世锦赛上,中国、韩国队和菲律宾队都参加了。中国男篮在世锦赛上干净利落的干掉韩国队和菲律宾队,而且还在之后的淘汰赛中战胜了澳大利亚、波多黎各,在那届有24支球队参赛的世锦赛上,中国队获得了第九名的成绩。
男篮输给韩国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裁判的帮助,另外就是轻敌。”钱澄海说。后面一句话,是钱老给后来人的警示,但是很可惜的是97年的中国队还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在钱老担任中国男篮主教练16年中,每年有多少新苗子,每批国家队更换多少人,通过看全国比赛,老先生心中有数都能有数,可以提前安排球员,每年都进行队员更换。但是在“后钱澄海”的15年,中国男篮教练换了10人次。每一任教练上任多是找现在好用的队员,结果往往忽视了将来好用的人才。这对中国篮球,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其人:心澄如海,情系篮球----------------------------------
1988年奥运后,钱澄海辞去了中国男篮教练的职务,但可他没有离开篮球事业。他担任了梦舟篮球队的教练,创办了钱澄海篮球学校,还经常大中小学校以及到日本、香港、台湾讲学,他的足迹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内外。
钱老先生是个正直又风趣的人。
QUOTE:
1965年,他要代表解放军队出国比赛,可发给他的只有礼服却没有军装,他干脆连礼服都不穿了。行前贺龙副总理见到他,劈头就问:“怎么不穿军装?”他理直气壮地迸出两个字:“没发!”
“嗯——?”贺老总转头看大将罗瑞卿,罗瑞卿又转头看总后勤部长:“给他发军装!”军装当天就送到了钱澄海手中。
“我这人有个毛病,不公平的事,当面就说,不论面前是什么人。”钱老如是说。
90年代初,他面对中国篮球的现状,大声疾呼:“如果中国篮球再不重视基层训练,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在中国篮球最急功近利的时候,他说:“不要只注意培养大个儿不注意小个儿,再过10年,没有好的小个儿,累死你们这帮大个儿!”一语成谶。
即使现在坐在家中,中国队比赛的每场转播他必看,看到问题后,抄起电话,直接打给中国男女篮的教练们,不客气地指出来。他说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我有什么不敢说不能做的呀!
QUOTE:
1984年,钱澄海带领中国男篮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队被视为弱队,既没有人肯与之打教学比赛,也没被安排训练的场地。众人无计之时,见钱老与美国警察聊起大天了,随后当地警察局开来一辆车,把中国队接到自己驻地的一个礼堂球场。原来,钱老要与警察队打教学赛。警察队虽说是“老头队”,但有不少是当年的球星,这引来不少人观战。
警察局长还郑重其事地来了个赛前致词,带着美国人的幽默和牛气,大意是:美国是篮球强国,此次是要教一教中国人如何打球。钱老接着微笑地亮相讲话,带着中国人的诙谐和锐气:“今天,我们来这里根本不是打球的,而是教你们警察打枪的。”
赛罢,中国队赢了30分左右,也达到了训练目的。钱老戏称这叫“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他也曾开玩笑说:“中国篮球是只干不说,中国足球是只说不干。”
他曾经说过:“美国人对篮球的认识是玩,欧洲人对篮球的认识是抢,而亚洲人对篮球的认识是投篮。中国人驯狗熊教的都是投篮。”这短短几句话,实际上就是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因而把握潮流准确。这就有利于清醒地认识自己,摆正位置,确立自己的风格打法。
他对国家队的未来展望:“光靠外线成不了世界强队,只有内线强了,内外结合,才能最终成为世界强队。”对于中国篮球,是金玉之言。
钱澄海从不追求个人生活享受,对一切都泰然处之。他说:“只有精神上的追求才是最有价值的。”令人肃然起敬。
2001年,因为癌症,钱指导截去了左腿。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打击。但是,遭此磨难的钱指导非但没有被击溃,反而更加乐观和豁达。
QUOTE:
术后的化疗让钱老半个月吃不下去东西,体重骤降,人也变了样。曾和他在一起打球的一些老队员来看他,忍不住哭起来。钱老叫道:“哭什么,是你病还是我病了。都一把年纪了,这样影响不好!”。
“我不愿意让人家难过,我的态度是,面对现实,乐观地治病。”
每当医生找家人谈病情时,家人都会告诉大夫:“您和他直接说好了,没关系。”
的确,钱老可以像看训练方案那样,平静地翻阅医院打给体委的用语吓人的病情报告,以及儿子在网上搜集的病情资料,也可以和专家们像谈论比赛对手一样商讨病情。
“多一些人生经历嘛!即使治不好,我也要过好每一天。”
这就是钱老,开朗乐观而又豁达。
他的队友张锡山说:“从1957年到1965年,钱先生一直是我们的队长。他很爱学习。比赛意志顽强,对手越强大他越敢打。他也很有胸怀,我脾气不好,却没有和他红过一次脸。”
弟子孙凤武说:“钱指导以德服人,做人做事正派。跟着他,我不仅学打球,更学做人。”
梦舟篮球队的球员濮存昕提到钱指导说:“他对我十分关心,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队经常赢球,现在想起来,我身体健康和球技水平提高,都离不开钱澄海教练对我的言传身教,我非常感谢他。”
人如其名,像海一样心地澄彻,像海一般胸怀坦荡。他朗朗一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是他注定了永远是中国篮球的一面旗帜。
后记:
在钱老先生的七十岁生日的留言簿上写着:一生潇洒,笑口常开。就以此相祝吧。
--------------------------------------------------
对于一些回帖,我想补充几点:
如果谁认为钱老不喜欢大个,那就大错特错了。
1984年,他的弟子,2米18的年轻中锋韩朋山因心脏病发作猝死,钱老恸哭不止。
后来,宋涛意外受伤,不能打球了,钱老也是潸然泪下。
至于姚的问题,应该是杨伯镛的事情。推断在25楼。但话说回来,姚的先天身体条件除了个子高的确没有什么优势,姚的优势很大因为他的苦练和聪明,不是么?
早先,连姚的父母都没有信心他能打出来,他们认为姚明虽然个子高,但能力和体质都比较差。他的母亲还倾向于让他受教育上大学。
已故的篮球专家白金申先生曾这样表述姚明的蜕变:“他的身高一直在长,但灵巧程度、速度却没有下降,仍然可以像常人一样跑跳、转身。在篮球场上,他就象一个1米9甚至1米8的球员一样,可以运球,可以做任何事情。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这是一个天才。”
--
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