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见过的最爱“打球”的教练。
2002年秋的一个下午,张勇军带着他的国青男篮在北体大苦练,那时还未登陆联赛的
易建联精瘦,他快攻时的弹跳高度和双手扣篮像极了加内特;已经成名的唐正东比现在小
上一圈,但他显然是全队的攻防核心。
训练课最后一个正式项目是全队分组对抗,练至最后,张勇军一声哨响中断比赛,本
以为他要指导一番,谁知他将哨子交给助理教练,连训练服都没脱就上了场。这就是所谓
的技痒难耐吧!
不过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无人能阻挡已经39岁的张勇军,除了扣篮和篮板,他做
了篮球场上所有的活,三分、妙传、抢断、后仰跳投,整个半场都是他的攻击范围,他对
自己的出手自信到没有天理的地步——他的命中率?至少那天在八成以上。最后,还是张
勇军招呼唐正东过来防守自己,不过,2.13米的身高又做了“歪把子机枪”的炮架子。因
伤未能上场的来自河南的温武在板凳上看得两眼发直。
还不够?继续:当队员们在场边做着放松活动准备撤退时,张勇军拣了一个球站到了
中圈,并说要和他打个赌,唐正东摇头。来自辽宁队的后卫张继星贼笑,“这球准进!”
张勇军双手一抛,空心入网。
这就是绝活,那一拨老球星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绝活。
1995-1996赛季,最具观赏价值的球队莫过于星光熠熠的八一,16岁的大郅已有追风少
年的绰号,在盖帽和扣篮的技术统计上遥遥领先,张劲松和刘玉栋无所不能,板凳上还窝
着李楠,他身后还有98年才打出头的中投王刘强。阿的江则是明星中的明星,他掌控八一
队的节奏,在那个球风朴素的年代,他已靠各种花式运球取悦球迷了。不会得分?只是他
不愿意而已,投篮对他来说不是困难,他在快攻中的手腕夹球背后假传接上篮的动作比“
白巧”不差。
不过更让人惊奇的还是广东,张勇军不用多提,李春江单场14个三分球的记录至今无
人能破(1999-2000赛季张劲东也单场投进过14个)。二中锋黄云龙居然是当年的助攻王,他
的策应出神入化。现在已是领队的关德友则是篮板高手,早期的《篮球》杂志专门有文分
析他的篮板技术。广东队以这样的配备杀进总决赛,只可惜碰到的是同样人人有绝活又年
轻力壮的八一队,被杀了个2比0出局。
那一年,还有在保级战中独得四十多分而将球队拽回甲级的胡卫东,他那个时候可以
轻松的做空中接力,他的投篮手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变。那一年,还有坚持“全
场紧逼、快速反击和三分远投”的“后南部风格”,凌小龙怪异投篮姿势在三分线外摘叶
伤人;那一年,身高只有1.93米的刘铁能在内线死扛硬打。
绝活,既不是旁门左道,也不是像如今某些国手那样的远投一招鲜;绝活不是十年磨
一剑的剑锋,而是使剑人的见招拆招的思路;绝活是经验、意志和以及苦练的结果。
2004年,我在武汉得见前国手白江,他那时还是武汉华中科大的主教练。队员的每一
个上篮,白T恤背后印着“we!not me”字样的白江都会在篮下下重手去推,他要让队员能
在对抗下保持平衡。老白是南部人,孙邦的弟子,孙邦开创出的南部风格打造出了辉煌的
南部时代,那时候队里讲究这个,所有的动作都是这样苦练才得来的(所以老白非常期望将
华中科大打造出南部风格,不过当年夺得CUBA冠军后,老白就去了徐州的中国矿大)。
老白的绝活是中投,不过他也能传球,1996到97赛季他是CBA助攻榜的第三名。他给我
讲过一个故事,姚明进入CBA后,还在江苏队的老白就琢磨出对付姚明的办法,绕着他运球
,不过来,拔起就中投,过来,就突破。“弄得姚明在比赛中就说,‘老白啊,够了吧,
别投了’。”
闪开,让我歌唱老辈球星......
不过,赞歌过后自有悲伤。自“绝活们”纷纷归隐之后,“新绝活”已愈发希罕。那
个时代没有超强的身体素质、没有营养补品、没有奖金刺激,甚至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已
让他们对篮球有所厌倦,不过那些“绝活们”依然能够打出令人激赏的篮球。新人类们拥
有了一切,却在世界篮球大踏步向前的道路上大掉队,以至于接触过的外国教练几乎都指
出中国球员打球没有活力,更没有想象力。另外,“绝活们”的功夫为什么不能在“脱掉
球衣穿西装”的手递手中传承下去呢?这也许是十年职业联赛的“负产品”——职业联赛
收获了足够的眼球和乐观的未来,却忽略了一些培养新手的机会、耐心甚至规律。
什么时候,我才能说: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
FROM 61.14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