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叫他猎人,也有人叫他冰黑,但如同悬挂在床头那件10号球衣上红白色的光荣终究会黯淡消褪,多年之后,这些都将变得不关重要。记忆本是残缺,当人们回想起某个昨日的身影,总愿意对美丽的碎片更加珍重。即使博格坎普这个响亮的名字渐渐被陌生封存,那记蝴蝶穿花般的转身也注定会成为一抹挥之不去的记忆。
来来往往,荷兰球星生产线始终输送着这样的天才:技术出色,富有想象力,年纪青青就能够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比赛。从成长历程来看,博格坎普是阿贾克斯良好的青训系统所制造的一件标准品。“他会让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住他。”说完这句话之后,当时还是阿贾克斯队主帅克鲁伊夫将17岁的小博格坎普调入了一队。
在阿贾克斯,博格坎普开始展现自己年轻的才华。他没有克鲁伊夫的桀骜,也没有巴斯滕那样全面的素质,但他有的是天份,在当时三剑客华丽的光影背后,人们开始注意这名荷兰的青年才俊。球探忙碌起来,一份份报告递到了巴塞罗那以及米兰双雄等众多豪门手中。
博格坎普真正让欧洲认识自己,是在1992年夏天。尽管丹麦童话成为一时谈资,但博格坎普称得上是本届大赛最大的发现之一。站在巴斯滕身后的他打入的3粒进球个个精彩,其中还包括对死敌德国的致胜入球。此后,博格坎普被冠以新巴斯滕的绰号,尤其在荷兰9号伤重难愈的局面之下,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起荷兰足球的希望。
事实上,博格坎普处在了荷兰足球发展一个微妙的阶段,后来荷兰国家队和他个人的历程都反复印证了这一点。他夹在了荷兰足球的两辈“黄金一代”之间:继瑞典欧锦赛后,他又跟随科曼、里杰卡尔德参加了美国世界杯,四年之后,又作为老大哥带领阿贾克斯的95级学生征战法国世界杯。在国家队里,他的角色始终在影子前锋和前场箭头之间互换,尽管效率不算太高,总算是应付自如。2000年荷兰主场折戟,他就此退出国家队,最后交上一份79场37球的成绩单,包括世界杯的5个入球和欧锦赛的4个入球。
博格坎普在国家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镜头,大概是98年对阵阿根廷那停扣射一气呵成的神来之笔。然而博格坎普始终认为自己最美妙的国家队经历是在94年的美国。尽管那次征程让他染上恐飞症,还得到一个与克鲁伊夫相反的绰号:不会飞的荷兰人。在阳光明媚的美利坚,他和荷兰队遗憾地输给了最后的冠军巴西队,止步八强。那场苦战中,他打进了一个博格坎普式的入球——和四年之后对阿根廷进球,如出一辙。
如果说博格坎普的足球生涯有什么遗憾,或许就是将最美好的年华,换来了在国际米兰
度过的两个灰色赛季。不知是否因为继承了荷兰国家队内讧的传统,甫到国际米兰,他便和乌拉圭灵猫索萨各立山头,明争暗斗,加之对意甲凶悍球风缺乏准备,这位前一年险些获得世界足球先生的荷兰天才在国际米兰出场52次仅入11球,状态跌入谷底。或许这也是美国之行给他留下如此难忘记忆的原因。95年赏识他的温格将他带到英伦,之后便是大家熟悉的各种故事。
我一直想反驳某种误解,那就是博格坎普决不是一名技术浑然天成的球员。他没有与生俱来的魔术般的技巧和灵感。各种评论低估甚至忽略了他极为扎实的基本功,忽略了他12岁开始便过着严格训练生活的背景。可以说,他一切的想法都是建立在荷兰足球想象力的基础上,而不是奇异的足球天赋。他习惯用简单的方式来给出自己对比赛的解答。后来他养成的宽阔视野,与他初出道就具有的无私球风密不可分。之所以他的进球如此赏心悦目,完全是因为他绝大部分时间内始终只在自己擅长的情况下才会尝试攻击球门。简单的说,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他射门,什么时候该他传球。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留给我们一场比赛5次助攻的神迹。
每个球迷心中,应该都有一个博格坎普的瞬间。我的记忆并不起眼——他在00年欧锦赛上他做过两次的同一动作,让我始终难以忘怀——从静止状态突然启动,将球从两名后卫间缝隙拨出,然后跟上射门。第一次,对丹麦队,被舒梅切尔出击封出,然后克鲁伊维特补射破门;第二次,对意大利,球越过托尔多指尖,击中了远端立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踢球的时候,一有机会便尝试做这个动作,倘若侥幸成功,便会大喊一声博格坎普,弄得周围群众莫名其妙。我想像博格坎普那样踢球,像心中的不会飞的荷兰人那样简单地理解足球。我想让自己更深地相信,简单同样可以制造出倾城华彩,就如同那行云流水般地停、扣、射;就如同那惊鸿回顾般的人球分过。
他不是冷面杀手。他是美学教士。他是博格坎普。
--
修改:K8Bryant FROM 211.151.90.*
FROM 211.1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