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庄子的思想高度和文学素养,远超人类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同时代,让诸子百家黯然失色;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
所以,能写出内篇的后学还没出生。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思想和文风都一致,最原始的《庄子》应该是《逍遥遊》与《齐物论》两篇。《逍遥遊》反对物质追求,反对社会活动,崇尚自然。追求“无己”、“无功”、“无名”与天地齐一的优游自得、提倡不受拘束、出世的“自然主义”境界。所以许由不愿接受尧的天下,以无用为用,以飞来飞去的姑射神女为傍样,享受无待的绝对自由。《齐物论》“可不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的齐物思想,更深入的阐述《逍遥遊》“无用为用”的思想,提倡无是无非,无贵无贱的世界观,为出世逍遥遊做了更坚实的理论辅垫。
: 而《庄子》后徒(以内篇后五篇为例)为了让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用世相结合,才产生出《养生主》“缘督以为经”的保身养生之说。在《人间世》中让孔子教导颜回应答卫君、叶公子高答齐君;蘧伯玉指导顏闔傅衛靈公太子“应帝王”之的妙术说。在《德充符》中美化“虛而往,實而歸”兀者王駘等无用者形象,然皆未能忘情社会,达到《逍遥遊》“与天地齐一”、“至人无己”的出世境界。《大宗师》和《应帝王》由多段散文组成,没有中心思想。其中《应帝王》无一字与“帝王”相关,恐与《人间世》相错。人类是离不开“食色”天性的群居动物,而“无为”是老庄逃避现实的幻想。但现实正相反,仁义道德、是非标准和礼法才是维持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手段和生存条件。内篇中的后五篇显然是庄子后学为了“纠正”《逍遥遊》与《齐物论》,追求离世合俗的求生滑头诀巧,实质上是打着“自然”旗帜反自然,矫枉过正,成为最典型的活命哲学。这与孟子为迎合战国纷争、中原逐鹿的新时代,将孔子原儒的仁义思想,发展成“仁术”以迎合战国新时期称霸需要与原儒旨趣大相径庭,成为“修正主义”理论的实质相同。
--
FROM 60.2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