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在各家里,基本是最公开的宗派,从后世禅宗的“参话头、起疑情”这些方法来看,的确不需要有什么密法,一是基本的宗义(第一义谛)从理性上要掌握清楚,二是要找方法突破逻辑上的理解,达到“开wu”的状态。
“开wu”之后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不是用脑子逻辑在推演,临机应答体现出来的机巧也是不一样的,不是死板板的对答,是活泛圆融的。
船子和尚度夹山的公案就能看出,夹山当时宗义已通,但回答都是在逻辑和意识层面,应答时难免磕磕绊绊,一下就能试出水平。
还有很多公案,也是能表明大多数人修行上的两个问题,一是理义不通,不是执有就是执无,或者就是更奇奇怪怪的偏见,另一个就是以为理义通了,就是“开wu”了,实际并不是。
“用心去感悟”说的是对的,但不是去用“情绪”感悟。此心非我们现在理解的心,常说的心其实是“纯情即堕”的情,再混合了一些思维逻辑的第六识。
要“无所住”时才能生真心,真心一旦找到了,就“开wu”了。
【 在 williambo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六祖的成名偈子。
: fo家有说法,理即是事,事即是理。这个偈子即说明六祖的见地,也代表六祖当时的修为境界。
: 按本人理解,“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就是小乘的果位,为偏空涅槃。为当年听闻金刚jing中一句而得证。禅宗毕竟是大乘宗旨,五祖怕弟子们学了滞取偏空涅槃而成所谓焦芽败种,所以就用鞋底擦了这句,说亦未见性,其实也不算错,毕竟没入大乘见道。
: ...................
--
修改:hyf3690 FROM 124.127.189.*
FROM 124.12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