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执的目的是为了悟,如果对佛学有接触,般若波罗蜜这个佛语不会陌生,翻译过来就是到智慧彼岸,到了彼岸就破执了不着相了.进入佛的状态了.这个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到了佛的状态,就是悟的状态,可能只能自我解脱,称为阿罗汉,还有更高的境界菩萨和佛,帮助他人解脱.能到自我解脱世人中已经属于少数,到菩萨,佛,能布道解救众生那就是少数的极少数.
大部分自我解脱的人,不见得脱离红尘,有了悟的状态,在红尘中做事,不会受到贪嗔痴慢疑的左右,做事可以收放自如.
在世间的这种状态,我们中国人有个说法叫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
佛与凡夫本就没有区别,状态不同而已,一念悟即成佛,一年迷即凡夫.
佛与凡夫最大的区别就是能不能破执到智慧的彼岸
【 在 no5ase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人离开悟还甚远,或许本就无缘,也就不求了,但对佛学的一些思想比较认同,同时也伴有很多疑惑,因此,借贵贴向大家请教一二:
: 1. 关于“执”与“不执”、“住”与“不住”,是否是与“行”与“不行”,或者说“做”与“不做”相对应?我目前的认识是,“执”与“不执”、“住”与“不住”都是对应于“行”,是“行”的两种方式,比如面对“贪、嗔、痴”,“执”或者“住”的话,是主观意识的认同和加强
: ,“不执”或者“不住”的话,是主观意识不干预,“贪、嗔、痴”带来的是痛苦也罢、快乐也罢,都是一种经历,不回避,经历完就让它完了就好,如果主观意识上去回避或者压制“贪、嗔、痴”,是不是也是“执”和“住”的体现?
: ...................
--
修改:pumc FROM 36.112.178.*
FROM 36.1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