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故事会——禅师系列
若我一生所译无有错谬,死后舌根不坏——鸠摩罗什尊者
这年三月
宫殿长出连理树
皇家园林的葱
咸成香草
十七年的等待之后
长安终于迎来它的大国师
《高僧传》中记载:鸠摩罗什一生的经历特别坎坷,前秦时苻坚曾通过发动战争,派大将吕光兵临城下,才抢来了龟兹国的国宝——鸠摩罗什。
大师来中国以后,弘法利生事业并不太广,直至姚兴为他建造了译经院,事业才正式展开。当时译场差不多近八百人,规模之大,历史上可谓首屈一指。
国王姚兴觉得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没有子嗣的话,实在太可惜。于是专门送他十个美女,强迫他还俗。大师只好接受,从此搬出寺院另行居住。
见到大师这样做,不少僧人也效而法之,开始破戒纳色。有一天,大师召集所有僧人,在桌上放了两碗水,水中盛满绣花针。大师当众吞下一碗针,声称谁若能吞下另一碗,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僧人们个个面面相觑,方知大师境界之不同一般。
《晋书》鸠摩罗什传: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
大师每次给僧众讲法前,都会提醒大家:“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暗指他的身体虽没有讲法资格,无法跟其他善知识相提并论,但口里所说的法犹如泥中莲花,希望大家能听取妙法,而不要效仿他的行为。
由于许多人对大师的行为颇有争议,大师接近圆寂前,为证明他所译的经论正确无误,就在众人面前发下誓言:“若是我所翻译的经文没有差错,尸身焚烧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果然他圆寂后,尸身都烧成了灰,唯有舌头没有烧坏。
--
FROM 218.4.202.*
半个芋头,十年宰相——懒残禅师
唐朝宰相李泌,在七岁时就已经受到唐玄宗和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有神童的美名,已能粗通儒释道三家的学说。
到成年时更是博学多才,他经常寻访于嵩山、华山、终南山等名山之间。
一天夜里,他在寺院听到一个和尚念经的声音悲凉委婉,认为一定是一位有道的再来人。打听之下,才知道是一位做苦工的无名老僧。
因为这位老僧平常总是收拾别人的剩饭充饥,吃饱了就伸伸懒腰找个角落去睡觉,所以大家都叫他懒残。
李泌知道懒残禅师的事迹后,在一个寒冬的深夜,独自一人偷偷去找他,正赶上懒残把捡来的干牛粪垒成一堆当柴烧,生火烤芋头。
这个和尚在火堆旁缩成一团,被冻得长流清鼻水。李泌看了一声不响跪在他旁边。
懒残像没看见似的,一边在牛粪里捡起烤熟的芋头张口就吃,一边又自言自语地骂李泌不安好心,要来偷他的东西。
他边骂边吃,忽然转过脸来,把吃剩的半个芋头递给李泌。
李泌很恭敬地接过来,也不嫌脏,规规矩矩地吃了下去。
懒残看他吃完了半个芋头,就对他说:“你不必多说了,看你很诚心,许你将来做十年的太平宰相。”
后来李泌果然在唐德宗时期,出任为宰相。
--
FROM 218.4.202.*
达摩祖师圣诞日——他把皇帝怼没词了
今天是达摩祖师圣诞日,达摩祖师是南印度人,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在中国传法十余年,被尊称为中国禅宗的开宗鼻祖。关于达摩祖师,有许多公案为人熟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与梁武帝的那段对谈。
梁武帝信佛,得知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便亲自接见,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问:“我自登基以来所做的这些兴建寺院、撰写经书、塑造佛像等诸多事宜,可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武帝不解,再问:“为何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说:“这是人天乘的小果,是有漏的,就像影子虽一直跟着身体,实际上却是不存在的。虽然有福德,却不是真正的功德。”
梁武帝看似用心尽力行善,却执着于回报,自然无法了悟达摩祖师的话中真谛,他变了脸色,一言不发。达摩祖师知晓二人心思没有契合,便渡江前往江北,在北魏开始了传法的历程。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看到对佛教颇为虔诚的梁武帝,其见解却只局限于一些世俗福报,而且受到皇帝的影响,想必很多人也会有相同的看法。为了唤醒这些人,不让他们过于执着世俗福报,于是达摩祖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外在的修行没有功德。
虽然达摩祖师说梁武帝修庙、建塔等没有任何功德,我们不要由此认为这些真的没有功德。它们有功德,属于福资粮,而达摩祖师说的是慧资粮。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无漏的证悟智慧才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见解,这一切对解脱生死不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所以达摩祖师才给梁武帝浇了一勺冷水。
如今末法时代更是如此,佛教徒当中真正内求的,尤其是证悟之人可谓凤毛麟角,追求人天福报的却比比皆是。可见,时至今日,达摩祖师的这番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FROM 218.4.202.*
元朝时,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
这位金碧峰禅师,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有一天,皇帝送他一个紫金钵。他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对钵起了贪爱。由于他禅定功夫已经到达无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一日,他阳寿将尽了,阎罗王就派了二个小鬼来找他,可是任他们东寻西找,就是找不到!
二个小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去找土地公帮忙,土地公对小鬼说:“金碧峰是个大修行人,他已经入定了,你们是没办法找到他的。”二个小鬼央求土地公为他们想个法子,否则不知如何向阎王交差。土地公想一想说:“金碧峰他什么都不爱,就爱他的紫金钵,如果你们想办法找到他的紫金钵,轻轻地弹三下,他自然就会出定。”
土地公知道,只要紫金钵一响,禅师马上就会起心动念,从定中出来了,他不动念时在定中,小鬼就看不见他;而他只要一动念一分别,两个小鬼就能看见他了。
于是,二个小鬼东找西找,找到了紫金钵,轻轻地弹了三下。当紫金钵一响,果然!金碧峰出定了!说:“是谁呀!在碰我的紫金钵?”小鬼就说:“你的阳寿尽了,现在请你到阎王爷那里报到。”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这么久,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于是,就跟小鬼商量:“我想请几分钟的假,去处理一点事情,处理完后,我马上就跟你们走。”小鬼说:“阎王要你三更死,焉能留你到五更。”
金碧峰说:“我这一生都没有犯罪,到哪里去都可以,但可否等我处理一下琐事?我很快就处理好。”小鬼看金碧峰是修行人,便答应了他,说道:“好吧!就给你几分钟”。
于是, 金碧峰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然后,双腿一盘,又入定去了。这一回,任二位小鬼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了。
这时,禅师在虚空中说了一首偈子:“若要拿我金碧峰,犹如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
FROM 121.238.240.*
南宋的道悦禅师曾任镇江金山江天寺的住持,他是名将岳飞最崇敬的高僧。
岳飞被秦桧以十二道金牌从朱仙镇招回时,途经金山江天寺,道悦劝他出家,不要回京,但是岳飞秉持耿耿忠心,明知此行不利,他还是坚持南归。
临别时,岳飞请求开示,道悦禅师告诉他道:
岁底不足,谨防天哭;
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岳飞当时不知其意,直到被诬下狱,含冤遭毒的时候,方才悟解。
那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当天晚上又下起雨来,听到室外雨声,岳飞预知大难已经临头,这正好应了道悦禅师的偈语:“岁底不足,谨防天哭。”
“奉下两点”是“秦”字,意指奸相秦桧。“将人害毒”,果然就在这天被秦桧害死在风波亭上。
秦桧害死岳飞后,查问刽子手,岳飞临终时有说什么话吗?刽子手说:“他只说了一句:悔不听金山道悦禅师之言。”
秦桧得知此事,马上派遣亲信何立带兵前往金山提拿道悦禅师。但在何立到达江天寺的前一日,道悦禅师聚众说法,最后说了四句偈语:
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
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语毕,即时坐化。
当时大众不明究里,悲戚而又莫名其妙。等到次日何立率兵而来,大家这才恍然明白。
--
FROM 218.4.202.*
宋朝有一位德普禅师,年轻时出家,非常擅长讲经说法,摄受了很多弟子,也建了一些道场。
后来他跟弟子们说:“人们都是等高僧大德们圆寂了再做祭拜,但人死了到底能不能享受供品也不好说。所以,你们最好在我死之前就做祭拜。”弟子们以为师父在开玩笑,就说:“可以,那我们现在就祭拜您。”于是开始燃香、陈设供品和食物,连续做了四十多天的供养。
有一天雪花纷飞,禅师问:“祭祀结束了吗?”弟子们说结束了。禅师说:“既然这样,等明天雪停了,我也就走了。”弟子们没有把他的话当真。但是第二天,他真的坐化洒脱遗世。
--
FROM 218.4.202.*
五戒和尚——苏东坡
我们很多人只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
FROM 218.4.202.*


--
修改:hhy475 FROM 218.4.202.*
FROM 218.4.202.*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唐代的懒瓒禅师,长年居住在山洞里,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
大臣拿了圣旨寻到山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烧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叫:“圣旨到,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地毫不理睬。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火愈烧愈旺,洞里洞外烟雾缭绕,熏得禅师涕泗纵横。大臣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快擦一擦吧。”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鼻涕呢。”
他烧的好像是地瓜,拿起就往嘴里送,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大臣仔细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因为他看到的,明明是一块一块的石头。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说:“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它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说这些难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禀报皇上。皇上听后十分感叹地说:“国有如此禅师,实乃众生之福!”
--
FROM 121.238.189.*
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代: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的雪片,梁武帝兴致勃勃的邀请志公禅师同赴郊外,欣赏雪景,瞩目远望,山河大地被白雪铺盖成一片银白色世界,煞是好看,忽然看见东南面的高山上,没有积雪,而且还看见微微的暖气往上升腾。
梁武帝觉得很奇怪,就问国师志公禅师:“为什么那边山上不积雪?”
由于志公禅师是一位有名的神僧,一切皆能未卜先知,于是就回答道:“那边山上有位大修行人,在上面住着,因为人杰地灵,所以雪都不会下到这个地方。”
梁武帝听了,不禁龙心大悦,高兴地说道:“既有如此的大修行人,也是寡人的洪福,我一定要请他下山,到皇宫供养,以求福德。”
志公说:“这位大修行人,道德很高,定力也很好,可惜我执未破,生死还不能了。”梁武帝不信,一定要上山,恭迎此大修行人下山住在宫中,执弟子礼,拜他为师,供养丰裕。
这位大修行人法名为呼海禅师,自迎请入宫以后,静住多时,每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确实是“严整威仪,肃恭斋法”,不愧为人天师表。
一天梁武帝对志公说:“师父!你说禅师我执未破,四大不空,将来生死不能了,照寡人看来,恐怕国师看错了人吧?”
志公知道梁武帝对他的话生了疑心,便回答说道:“陛下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一试他,自然便见分晓。万岁可与贫僧同食一席盛筵佳肴,另外再做几样下劣的小菜,送给呼海独吃,如果他真的是我执已破的人,对饮食不起丝毫善恶观念,就不会有人我的分别;假使我执未破,这样被轻慢、鄙视的悬殊不平的对待,一定会怒形于色。”
梁武帝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依照志公的话去做,还故意在对面席上欢呼畅饮的轻慢他。
这时呼海不禁心头火起,几次想发作,回想自己在深山苦修了几十年,今天为了一点饮食生起气来,实在不好看,因此还是勉强压抑着,不敢表现出来。
散席后,呼海一句话都没有说。
梁武帝看起来呼海已经很“无我”了,所以对志公说:“国师说他我执未破,我们今天如此侮慢他,他都没有改变颜色,可见国师量人不定,神算不准了!”
梁武帝甚至还以为志公嫉妒呼海,志公知道了梁武帝的疑惑,因而答道:“你哪里知道他的心思呢?其实他已经含恨在心,只是未形之于色,如果再来一次,他定必无明火起三千丈,像炸弹似的爆发起来!”
几天后,他们又故意与呼海开了一场大玩笑,梁武帝召集群臣,与呼海和志公欢宴宫中,席间,梁武帝命宫女们将上等彩缎,每人赏赐一匹。
众宫女将彩缎捧出来分送各人,在座大小群臣及志公每人都分到一匹。
呼海一向是深山苦修的穷和尚,看到这种上等的彩缎,早已心花怒放,眼见每人都分到一匹,而最后分到自己的时候,想伸手去接。
宫女们不但不给他,反而讥讽他无福消受。
这下可把呼海气坏了,心想:皇上欺我不算,连宫女都看不起我、欺侮我,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气得七孔生烟。呼海是上了年纪的人,真是一气不留命,突然从座上倒下来,一命呜呼去了!神魂堕落恶道,因为一念贪爱彩缎,投生鹊身,身有“呼海”二字。
这时梁武帝眼见呼海气死,深为后悔,责怪志公不应该设计气弄呼海,令他气愤而死。
志公说:“死了还是小事,可惜已经堕入畜道,投生鹊身了。”梁武帝不信:“如此大修行人,怎会堕落恶道?”
不过志公的确是神异屡验屡应,故又不能不信,因此很担忧地说:“呼海是我们请下山来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请国师你救一救他吧!”志公说:“赶快派人西去三十里,某一树上有一鸟窠,窠中有小鸟三只,其中一只花斑点的,上有呼海二字,把牠捉回来,我就有办法救他了。”
梁武帝急忙派二人火速依言行事,果然按地点把小鸟捉回来。志公接过小鸟,来到呼海尸边用力将小鸟拍死,识神回入本体,渐渐活过来了,此时呼海也知道自己已转过一次世了,而且知道是志公把他救回,免堕恶道,所以非常感激再生之恩,五体投地向志公顶礼,并请为开示。
志公毫不客气地对他开示道:“你少听经教,我执未破,生死未了,将来是很危险的,今回为了一点小事,就如此生气,瞋愤遭堕,我不救你,你已作禽兽,你看可惜不可惜呢?现在我有两句话,望你放下一切,早脱生死,不负己灵:四大本空无有我,一身自重不干人。”
呼海从此打开我执,看破四大,努力修行,终于了生脱死。
--
FROM 2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