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comrade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什么2008年又是一个分界线?
: 香港乐坛兴衰跟回归有没有关系?
======================
2006年,资本彻底掌握娱乐圈了,2008年,方文山青花瓷之后,江郎才尽了。周杰伦是原创音乐人,如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华语乐坛,天王名号只有两个人当得起,一个张学友,一个周华健。
2千年之后到2008年,当得起天王称号的,也是两个人;一个周杰伦,一个王力宏。但这二人,能力才华绝对有,也开了自己的音乐室,但也离不开包装营销。
吴宗宪的包装营销也很重要。换句话说,这就是他和周华健之间的差距,周华健的才华能力,天赋,江湖地位,废物滚石营销包装没跟上,靠的是自身过硬的实力。
周杰伦崛起华语乐坛,靠的是自身实力才华以及吴宗宪的营销包装,二者相辅相成。
香港艺人们集体弄出个啥啥门,这次事件一出,标志造神,包装,营销,商业化流水线那一套,彻彻底底没用了,再好的通稿也完犊子了,观众没人信了。
香港乐坛兴衰跟回归不回归没一毛钱的关系,香港乐坛最要命的一点,殖民地文化,拿来主义盛行。
不给原创歌手留下一点活路,原创歌手也没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唱片公司电视台急功近利,只要眼前能赚钱就行,支持原创,唱片公司就得先期投入大笔金钱,不能急功近利,创作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需要耐心,爱心,金钱时间来维护。但香港唱片公司做不到这点,霑叔说过,香港唱片公司,每出一张唱片,都得听到铜钱落到的声音。
这种文化氛围,歌手就是一种商品,被唱片公司纳入流水线商业化运作。歌手既然被当成了商品,如何运作,如何营销,如何包装。宣传,炒作也是保持热度最直接的方法。
从80年代谭张争霸就已经开始了畸形商业化流水线运转模式。1992年四大,末期王菲,营销造神,包装商业化流水线运作达到巅峰,2008年啥啥门,香港华语乐坛娱乐圈彻彻底底完蛋了。
香港也有属于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也有自己的创作型歌手,代表许冠杰,林子祥。
到了80年代,本土音乐文化被拿来主义取代了,翻唱日本成为主流,我没记错的话,有人调侃,一个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香港华语乐坛。
自然而然,拿来主义一盛行,创作的歌手注定就会被打压。最悲剧的坚持做原创音乐的香港歌手 ,并且为香港本土华人音乐奋斗过,代表就是陈百强,黄家驹,他们不愿臣服于商业资本的逐利行为,想做一个有自主创新的音乐创作人,被唱片公司电视台媒体打压,导致他们的人生悲剧,香港媒体集体欠陈百强一个道歉。
当年陈百强去日本比赛 在众多的歌手中他获得 ;大赏奖 , 也是目前华人最好成绩 获奖歌曲是《偏偏喜欢你》难得的是他和周启生用《梁祝》为前奏演入曲 中国风华语歌声飘扬在日本音乐节上 ,就凭这一点,陈百强让人佩服。
--
FROM 223.72.82.*